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

透過「攻守雙團隊」與「專案護體」創造IT團隊氣勢

IT要懂得行銷是老生常談,如何行銷來創造IT的價值,才是CIO真正的壓箱秘訣。臺灣人壽保險總經理室副總經理呂長松透過「攻守雙團隊」與「專案護體」創造IT團隊的氣勢,引領臺灣人壽業務創新與流程革新。

團隊競爭的熱門運動中,隊員常需身兼攻擊和防守的角色,例如王建民的棒球、喬丹的籃球、席丹的足球等,但美國最風行的美式足球卻不一樣。美式足球即使在相同球隊中,攻擊和防守各是兩個獨立的團隊,教練對成員採取不同的策略、不同的訓練,連隊員特質都有不一樣的要求,才能將攻擊和防守的效果都發揮到極致,在激烈的超級杯中勝出。將攻擊與防守的團隊分開,這也正是臺灣人壽副總經理呂長松的秘訣。

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壽險公司臺灣人壽,自1998年民營化導入第2代的開放系統後,大力推動e化措施,幾年前開始推出B2C或B2B的網路服務,也逐步將保單資料數位化、無紙化來節省作業時間。為了能進一步提高服務品質,縮短客戶送件給保險業務人員後,到案件完成之間的時間,臺灣人壽去年聘請了曾在保誠人壽擔任資訊長,並且成功推動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商務流程管理)的呂長松,到臺灣人壽擔任保險本業的副總經理,負責資訊部門。

呂長松到任後,發現臺灣人壽有一批開發能力很強的好手,為了讓他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他花了3個月的時間,進行資訊部門的組織調整。

他將原本系統規畫、核心系統開發,以及負責維護資訊基礎架構的系統平臺這3種任務分工,重新調整為4個部門,將原本在系統平臺中的數位服務業務獨立出來,成立一個數位開發的部門,負責例如像是PDA、OA或一些Web專案等。呂長松表示:「我想走術業有專攻的方式,所以才切成不同的部門。」

將善攻與善守的開發團隊分開

呂長松的作法與一般企業資訊系統開發的專業分工方式不同。一般企業為了資源整合與管理方便考量,會按任務性質,將規畫、開發和基礎架構維運的團隊,分別區分為不同部門。但臺灣人壽的數位開發部門,擁有獨立的規畫與開發人力。而系統規畫部與核心系統開發部,則以非Web類的產品開發與規畫為主,例如壽險核心系統產品與開發投資系統等。呂長松將臺灣人壽的開發人力分成兩組,一組負責核心系統,另外一組負責數位服務的開發。

「為什麼要切兩塊,因為攻跟守的心態不一樣。」呂長松解釋,企業對核心系統的要求是穩定,負責核心系統的人力,最大的期望是系統不要當掉、事情不要出錯,呂長松認為這種人需要一種「守」的心態,會照顧很多細節,想一步一步把事情做好。但是數位服務是要領導市場,要服務客戶或業務員,例如提供更好的輔銷工具或Web服務等,讓他們感受到臺灣人壽數位化的能力,偏重市場導向,這是另外一種「攻」的心態,攻的特質是要不安於現狀、想秀的特質,想做更好。「這兩種人力,需要的特質截然不同」他說。

激發人才的創造力是CIO的責任

一個人很難有兩種特質,分開才能保有各自的專業。因為人的特質也不同,有的人天生是守,有的人能夠衝,所以,呂長松認為:「(不同特質的人)要放對位置,不能拿同一套標準來看……用一套標準來看,就會少了爆發力,變成大鍋飯。」過去集中在核心系統開發團隊的作法,不論任何規畫或者開發的人,多半是傾向「守」的心態,過去作法會減少企業的創造性。「有創造力的人反而變成異類,沒辦法發光發亮。」他說。而且呂長松更擔心人才流失的問題,如果沒有提供好的發揮空間,保守心態的排擠,以及外在誘因的拉扯之間,優秀的人才很容易被其他公司挖走。

因為IT本身可能會有不同的層面和需求,CIO的管理責任必須能夠包容各種人,「不能讓所有人都同化」呂長松表示:「我需要比較有創造力跟革新的力量,讓臺灣人壽因為這些人才,產生不一樣的變革,讓他們發亮,是我的責任。」

臺灣人壽規畫明年要推動的BPM,正是一種對流程改造的變革。公司高層希望能改善每個服務的End-to-End作業時間,縮短從保險業務員收件,到完成案件的時間,提升顧客的服務水準。如此,既有的工作流程都會因此受到影響。原本做核心系統的人,已經習慣原來系統開發方式,呂長松評估這種突破的門檻很高:「這是心態(mindset)的問題,所以才需要數位服務的部門,讓他們有比較大的思考空間。」

建立創造IT價值的開發團隊

不止實務面上可栽培具突破力的團隊,呂長松認為分開的價值,還能超越增加的管理成本。管理兩組開發團隊,不論複雜性和成本都遠比單一團隊更高。但他賦予數位開發部門的任務是創造價值(value creative),目標是「要幫IT加分,『加分』。」他強調。

呂長松為IT加分的策略是,讓數位開發部門執行一些「最好有」(nice have),而不一定是「必須有」(must have)的專案,像是Web服務或PKI建置的系統。這類呂長松稱之為「最好有」的專案,往往到後來因為局勢而變成是「必須有」,例如保險不同於信用卡,過去不需要經常線上查詢保單資料,但後來多了投資型保單,就變成必須經常提供參考資訊給客戶,線上查詢就成為必須有。數位開發部門的工作就像是先布局,為以後作預備。

透過攻守雙團隊,呂長松可以先布局未來關鍵服務,還能夠用來解決開發資源調配的難題。因為金融業的核心系統,必須符合相關政府法令的規範,法規遵循的工作多如牛毛,開發團隊很容易將所有資源都消耗在法規遵循的工作上,因為這類法規遵循的工作,都是資訊部門理所當然(of course)應該要處理的基本工作,往往優先程度為特別高,「核心系統的開發人員自己吃都不夠了,那還能用來曬乾。」呂長松說。

但呂長松認為:「of course的事情,很難凸顯IT在公司的價值。」例如伺服器半年不當機,公司其他人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本來就不應該當機。「『本來就不應該』的工作,如果把資源都放在那邊,就不能幫IT的氣勢和形象加分。」他補充。

資訊部門將資源投入理所當然的工作,有些CIO認為時間久了還是可以累積IT的形象。呂長松認為這樣的想法太樂觀:「路遙知馬力,你就要保證,一路上不會出過一次差錯,IT不出錯,是很困難的。」所以,呂長松並沒有將全部的資源都投入理所當然的工作。他採取攻6分,守4分的策略,分配資訊部門的資源。將較多的資源投入在數位開發的專案上,透過專案讓使用者,不論是公司的業務員或客戶,都能感受到IT的價值。

專案護體才能吸引使用者的目光

運用較多資源在數位開發的專案,抓住使用者目光的策略,呂長松稱之為「專案護體」。用一個轟轟烈烈的專案,提升所有人的流程,其他人就會覺得很佩服資訊部門,可以培養出IT部門的氣勢。呂長松表示:「IT一旦強了,會越來越強,大家對IT有信心,會越來越倚賴他。」專案護體讓資訊部門被看見,同時創造更大的價值。

這套「專案護體」的IT哲學談的其實是人性。資訊系統協助使用者作10件事情,完成7件,但是3件作不好,使用者就會鬧得不可開交。IT不會講話,就變成了犧牲品。呂長松表示:「因為IT太容易出事,所以IT必須學會自我保護和銷售,自我保護就是要把氣勢養起來。」他所謂的自我保護,並不是消極的將資訊系統問題,都歸咎於使用者當初提出的需求不清,將責任推給使用者。而是積極的將IT部門的信賴感建立起來。如果有一個人是所有人都認為他好,即使有小瑕疵也可以接受。這是呂長松「西瓜偎大邊」的邏輯,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行銷思維。

創造IT部門的氣勢,除了讓IT部門被其他人看見,更重要的是被老闆看見。呂長松表示:「這也是一種向上行銷,讓老闆知道說,我們是一個可以相信的IT。」將IT的功績讓公司高層看到,才能說服高層願意作更多的投資。

這些深入人性的管理哲學,呂長松謙虛的歸功於好的師傅。在南山人壽遇到的外國籍主管,一路跟著到保誠人壽共16年。即使成為資訊長,有時他想自己動手寫程式,但他的師傅阻止他說:「要思考你的價值在哪裡?」呂長松恍然大悟,自己再厲害也比不過年輕人的學習力,什麼是他們學不來的?各種專業知識。從IT專業能力,商業能力,一路到管理能力與銷售能力,這正是呂長松一路創造價值的路徑,也是IT人值得參考的寶貴經驗。文⊙王宏仁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