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見充彥(富士通設計公司設計總監)
以往工業設計師是為了功能而設計,現在則是為了服務而設計。頻頻奪得德國iF設計大獎的筆記型電腦Life Book系列,幕後推手富士通設計公司設計總監川見充彥認為,當「硬體」轉型為「服務」,科技商品「無形化」將是趨勢。
採訪、整理/文及元
有「工業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德國iF設計大獎,對於工業設計師而言,可說是最高榮譽。從二○○六年開始連續三年奪得德國iF設計大獎的筆記型電腦Life Book系列,其成功的工業設計有一位幕後推手,他就是富士通設計公司(Fujitsu Design)設計總監川見充彥(Mitsuhiko Kawami)。除了連莊德國iF設計大獎外,他也是日本Good Design設計大獎的常勝軍。三月五日他來到台灣分享工業設計的心得,本刊特別專訪他,請他暢談推動「網路無所不在解決方案設計」(Ubiquitous Solutions Design)的經驗。
Q:身為工業設計師,你的創新來源是甚麼?
A:創新並不如想像中的浪漫,因為通常我們必須面臨很多的問題,經常是在不得有異議的制約之下,被工程師告知賦予的條件(苦笑)。有時候甚至是將矛盾的兩者同時實現,例如高性能與體積小看似矛盾的兩種條件要一起實現,如果工業設計師只說一句「沒辦法做到」,一切就結束了,沒有辦法達到創新的目標。
工業設計師的觀點與工程師的觀點通常是對比的,因此我們透過街頭試用、問卷調查,歸納使用者的觀點,以驗證我們的假設是對的,甚至是被使用者喜愛的。我們並不是藝術家,想做就做,而必須注重投資效益,讓投入的金錢與回收的收益能夠達到平衡。工業設計師不是說「自己做得高興」就好,而是要以「消費者」的觀點作為武器,這樣才能跟技術人員溝通,進而讓公司接受。
創新的來源其實是在受限的已知條件中,從糾葛與痛苦裡集合眾人智慧找尋答案,將不可能化為可能,也就是一種時時刻刻對於既有問題懷抱著「無論如何一定要解決」的堅決精神。
Q:你目前擔任「網路無所不在解決方案設計部門」(Ubiquitous Solutions Design Department)的設計總監,對你來說,網路無所不在(ubiquitous)的意義是什麼?對於工業設計師帶來哪些影響?
A:日文中將網路無所不在稱為「遍在」,我覺得網路無所不在的發展歷程,與空調設備的演進有些類似。例如以前冷氣與建築是分開的,強調「我們家裝了冷氣囉」的炫耀感。不過,隨著生活型態的演進,現在有嵌入式的空調設備(built-in conditioner),空調變成融合在建築中的一部分,讓你沒發現空調設備的存在。
「網路無所不在的精神」讓硬體型式逐漸極小化、無形化。說得極端一些,當「硬體」轉型為「服務」,連帶會讓科技商品的型態變得極小化、無形化,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工業設計師的工作,可能只剩下為名片大小的硬體做視覺設計而已(笑)。
設計師要思考的是,以往工業設計師設計硬體時,是「為了功能而設計」(design for
functions),但是現在則是「為了服務而設計」(design for service)。因此,如何透過硬體,將服務發揮到極致,我認為這才是當今工業設計師在設計時的思考重點。所以有時候甚至出現哲學式的思考,例如:「這個地方為什麼出現這個東西?」、「這個東西究竟有沒有存在的意義?」之類的哲學問題。
例如iPod,每家廠商都可以做到液晶螢幕、轉盤與外殼,但是在iPod推出的時間點,沒有廠商有辦法做到如同iTunes的服務,這是蘋果電腦(Apple)已經準備好一套完整腳本(scenario),從硬體到服務都很到位。反之如果iPod沒有iTunes服務,那就只是沒有靈魂的軀殼,這樣的硬體對於工業設計來說,頂多就是換換材質、換換顏色而已,無法有更創新的設計。
Q:除了iPod以外,你認為還有哪些商品最能反映網路無所不在時代裡的「服務」精神?
A:「網路無所不在」的時代裡,硬體是展現「服務」,並非「一定要有什麼科技產品,才能在全世界工作」,而是「有了什麼服務,就能在全世界工作」。
我想信用卡可以展現這種服務精神,信用卡公司(例如Visa)本身並非一家銀行,而是提供服務。一張信用卡就能讓人更自由地在全世界各地工作,可以說是賣服務。現在有很多公司其實不只有提供硬體,而是提供服務。Ubiquitous社會最高的境界,不是機器而是服務。憑藉著一張卡片,由卡片配合著人們的行動,就能行遍世界,因為機器們會自動互相連結,不用人們傷腦筋。
Q:在十二年的設計經驗中,哪一個設計專案讓你最難忘?
A:應該算是超級行動電腦(Ultra-Mobile PC, UMPC)的專案。二○○五年開始著手UMPC的專案開發,我們一開始設計三折式藍色原型機,不過工程師與工業設計師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工程師通常偏重於現實面,他們會說:「拜託,這種東西弄出來誰想要用啊!」
相對於工程師注重現實面,工業設計師通常具有「跳脫現實、跳躍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說,工業設計師可以在沒有任何根據的情形之下,馬上說出未來的趨勢是什麼。經過不斷地溝通,找到與工程師相容的切入點之後,我們摸索到重點,也就是「增加可以讓人們使用UMPC的場景」,決定將「體積輕巧」加上「螢幕可旋轉」的重點。
另一個重點是,以往使用者必須配合電腦使用,但是現在UMPC應該配合使用者在不同的場景使用,因此必須改變形狀。後來Life Book的U1010系列以旋轉一百八十度的平板觸控式螢幕、六百一十公克的重量,實現了四個場景的想法,成為全球最輕薄的UMPC。
Q:你如何將使用者的「情緒」融入工業設計,可否舉個例子說明?
A:Life Book P8010在開機時,面板的一排顯示燈從左至右一個個依序亮起,我將它稱為「燈光秀」,功能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只是站在使用者的立場,多加點人機之間的對話,就像是筆電告訴使用者說:「要開始囉!」
這是從開車時得到的靈感,當駕駛人將車鑰匙插入鑰匙孔的那一刻,面板上的儀表板就會開始跳動,那種心情就像是說:「主人,我準備好啦!」在硬體中增加一些有趣的元素,讓人會心一笑的演出,可以讓使用者與機器之間更加親密。
Q:你曾經開發手機與筆記型電腦,你認為各種device的未來發展會呈現什麼樣貌?
A:我有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兒子,根本不需要教他,他就能將雙螢幕的任天堂掌上型遊樂器NDS用得很上手。「不用教就會」的NDS,是任天堂將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強項,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任天堂以遊戲為出發點,我們是以電腦工程(computing)為出發點,都是為了達到網路無所不在的社會。
因此,要能做到平衡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達到使用性(usability)更高的目標,就連不懂電腦的老太太都能上手的device,才稱得上實現網路無所不在社會的理想。當我們說「網路無所不在」,並非是無所不在的集團,而是網路無所不在的社會,因此資訊科技不應該只是少數人的專利。
Q:談談你目前正著手開發的電子紙(e-paper)筆記型電腦。
A:「布電腦」就是應用電子紙的技術,整個攤開來像是一塊布。電子紙的應用範圍很廣,例如日本的服飾店Uuiqlo,雖說是零售業,但是他們在貨架上的價格標示,就是應用電子紙的技術。只要在主機上修改所有店內的價格板,所有貨架上的價格就能瞬間改變,不用一張張更換貨架上的價格標示,我想這就是網路無所不在應用在零售業的實例。
除了顯示價格之外,電子紙也可以應用在需要大量「顯示」的場所中,例如巴士的時課表、車站的海報,都是可以瞬間改變。由於電子紙在電子書等較小面板的應用較多,目前電腦方面的應用仍在持續研發中,如果順利的話,五年之後可以量產問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