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親臨現場,何國豪打造長庚醫院IT模範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2221
文/劉哲銘 (記者) 2007-03-05

長庚醫院許多醫療應用都十分先進,這多是該院行政中心資訊管理部特別助理何國豪,以親臨現場的務實態度,一手打造而成。


隸屬台塑集團的長庚紀念醫院,是一個在基隆、臺北、林口、桃園、高雄、嘉義等地,都擁有分支醫院的大型醫療機構。而這個大型醫療機構目前的資訊長:長庚紀念醫院行政中心資訊管理部特別助理何國豪,他的工作最早則是台塑企業總管理處總經理室的管理高級專員。

令人吃驚的是,原本在製造業從事資訊管理工作的何國豪,在民國87年就任長庚醫院資訊部門最高主管後,卻依然能夠勝任醫療業的資訊管理工作。在他的努力下,長庚醫院在RFID應用、電子病歷以及醫療器材數位化等各方面,都有十分先進的應用,並且其成果往往成為其他醫院觀摩的對象。

現場觀察,深入了解醫療需求
走進何國豪的辦公室裡,會發現他的座位正對面,有一整面牆滿滿的書架。如果進一步仔細看看這占據一整面牆的書架裡到底放了什麼東西,會發現許多過去由台塑時期留下來的管理規定的文件,以及不少長庚醫院相關的管理資料。在這些文件中,有一份資料十分特別,它是現場觀察報告。

事實上,每個剛加入長庚醫院資訊部門的員工,都必須到各個醫院部門的現場觀察醫療業務的流程,然後寫成心得報告,直接交由何國豪。長庚醫院會這麼做,其實和何國豪自己剛開始來到這個職位時的經驗很有關係。「剛來的半年,我最常做的就是到各個院區去巡視,直接在醫療的現場,了解每個單位的流程與需求。」何國豪說。

在這半年間,何國豪除了到各個分院的不同單位,親自觀察醫療業務的流程外,也會向醫護人員一一虛心求教,並且常常聆聽各個部門的資訊需求,進而深入了解醫療體系的運作模式。「其實無論什麼行業的資訊部門,最重要的都是將應用的需求與資訊科技能夠提供的,彼此緊密結合,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實際了解每個業務單位工作流程,以及主要的需求。」何國豪說。

掛著特別助理頭銜的何國豪,在長庚醫院的職位是與每個分院的院長一樣高。不過對當時的他來說,實際了解現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這也使得他能夠在半年的學習之後,快速了解整個醫院的運作狀況,與各個部門或分院大致的需求。現在,他每個月還是會定期到各個院區巡視,實際了解每個部門的需求。當然,他也要求屬下必須身體力行「實際到現場了解」這個重要原則。

要求資訊人員暢通溝通管道
於是,長庚擁有了一連串提供資訊部門與醫療業務部門溝通的規定與模式。首先是系統使用者主動提出的管道。當醫療業務部門有任何需要解決或是覺得可以導入的需求時,都可以透過長庚醫院內部系統的電子表單,填寫相關的需求,交由長庚醫院資訊部門處理。「如果是簡單的問題,早上來函,大概下午就能解決了。」何國豪說。

而遇到較為困難的問題,或是不大可能實行的方案時,何國豪也要求資訊部門的人員不能直接回絕,而必須提出問題點,並且仔細的對使用者說明。「如果不這麼做,那就像派出所吃案一樣,毫無正面的效果。」何國豪說。

何國豪也會像是巡按大人出巡一般,定期到各個分院舉辦溝通說明會,了解每個分院裡不同部門的需求。「這樣的溝通說明會,沒事可以當作溝通感情,有事的話,又可以即時處理,一舉兩得。」何國豪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手裡正拿著不久前長庚醫院在高雄舉辦溝通說明會後,參與員工寄來的意見分享文件,「很多員工都認為像我這樣職務較高的人,親自到現場能帶給他們很大的幫助。」

此外,當長庚醫院需要導入新的系統,或是有新的應用要上線時,何國豪也會要求資訊部門的人員親到現場解釋給使用者聽,並且必須在現場駐點至少3日,以解決剛上線時可能遇到的問題。一般來說,派駐現場的人員每次最少要有3人,互相合作解決問題,並且實際展示應用方式讓使用者了解。「當有一些名醫不了解使用方式時,我們也會派人一對一教學,」何國豪說,「互相尊重、溝通才是讓資訊科技應用正常運行的重要條件。」

以這樣的模式,長庚醫院成功地保持使用者與資訊部門間良好的溝通管道。而且,由於溝通管道暢通,連帶也使得長庚能夠以較少的人力做到完善的管理。目前整個長庚醫院的資訊部門僅有48個人,卻能妥善管理所有分院的系統,以及包含行動醫療車在內,將近8,000臺電腦,1萬9千多個網點。

以務實為宗旨,透過標準化提升工作效率
長庚醫院能以少數的人力,管理規模龐大的設備,除了良好的溝通能帶來的快速反應效益之外,另一個重點則在於,該院設備完善的e化。何國豪在民國87年上任資訊部門最高主管之後,就持續致力於將醫院內醫療器材數位化的工作。

目前長庚醫院已經完成許多醫療儀器的數位化,對於何國豪來說,這些工作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善現有的儀器,利用這些儀器的數位化,提供醫護人員最有效率的協助。所以,目前完成數位化的儀器,並不全是重新購買而來,很多都是由何國豪和他的團隊一起找解決的辦法。他們研究原有的舊儀器,找尋可以達到數位化的法子,並且將其標準化,以10種不同的介接規格,來包含所有的儀器。

這樣務實的態度也顯現在長庚其他的科技應用上,該院的RFID應用,也是一個例子。長庚目前將RFID應用在開刀房以及嬰兒房上,讓病患和新生兒能夠透過配帶的RFID標籤辨識身分,減少抱錯小孩或是發生醫療錯誤的可能性。「RFID目前的成本還很高,很多醫療院所廣泛應用在病患上,都會不敷成本,」何國豪說,「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選擇在開刀房和嬰兒房上使用,畢竟錢要用在刀口上。」

此外,由於長庚醫院幾乎所有系統都是自行開發,這使得大多數自行開發的系統能夠以少數幾種程式語言開發,方便整合。這方面也顯現出何國豪在管理上務實的一面,最早在系統規畫時,何國豪便讓長庚的系統以Visual Basic(VB)語言開發,並且將舊有系統轉為同樣的語言,方便未來新系統的整合。

長庚醫院還有很多先進的醫療科技應用,如電子病歷、行動醫療車等,這些多由何國豪一手創立,未來他還想逐步將長庚其他仍未數位化的儀器,如超音波等,進行數位化,達到全院儀器更高比率的數位化應用。對於何國豪來說,他認為作為一個資訊部門主管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在於能夠提供未來規畫的方向,「找出未來兩年可行、且可以優先做的事情,是一個資訊部門主管最重要的工作。」當然,我們知道,他做的不光只是這些。文⊙劉哲銘

CIO小檔案-何國豪
長庚紀念醫院行政中心資訊管理部特別助理
●學經歷:民國65年畢業於淡江大學電子計算科學系,之後到台塑集團擔任工程師的職位。民國71年升任台塑企業總管理處總經理室電腦管理處處長,85年升任為管理高級專員。民國87年轉任同集團的長庚紀念醫院行政中心資訊管理部特別助理至今。歷任醫院資訊系統規範推動計畫執行小組委員、電子病歷推廣計畫主持人等醫療界公職務。

公司檔案-長庚紀念醫院
●資訊部門人數:48人
●資訊部門預算:無固定預算
●資訊部門分工:主要分為操作、行政、醫療 3大方面
●公司規模:擁有6,800張病床,每日門診急診27,000人,共有約8,000臺電腦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北醫以胡蘿蔔哲學創造雙贏局面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1170
文/劉哲銘 (記者) 2006-12-25

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工作已11年的北醫醫療資訊副院長劉立,以各種IT建置,讓北醫的內部與外部資訊管理,達到雙贏局面。


醫院是一個特別的組織,每個IT系統的使用者,都是在醫療方面學有專精的專業人員,既然是專業人員,換言之,在其醫療專業的領域上,自然有其需求與堅持。曾有醫院的IT部門人員就這麼說:「我們的工作就像是要滿足2百多個總經理的需求一樣。」由於是完全不得馬虎的業務,醫院的IT部門最大的難題就在於,如何滿足每個專業醫療領域的需求,並且還得讓最重要的使用者—醫生,願意使用IT部門導入的系統。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自然也不例外,不過已在該院工作11個年頭的醫療資訊副院長劉立,自有其一套IT建置推行的辦法。「事情要做在前頭,我們要做的不是想辦法說服,而是想辦法教育使用者,必要時制服他們。」劉立笑著說。

以胡蘿蔔與鞭子創造雙贏局面
劉立口中解決每個醫院IT部門最頭痛問題的法子,其實就是所謂的胡蘿蔔哲學。「身為IT部門的人員,你必須詳細告訴使用者,如果不照規定使用,會發生什麼事。」劉立說。

他以北醫先前建置病歷系統時的狀況為例,由於病歷電子化初期,醫生使用習慣還未完全改變,有時仍會忘記將病歷輸入系統中,這使得IT部門辛苦的建置,無法完全發揮作用。「醫生最在意的是什麼?就是看病作檢驗的津貼,以及醫療糾紛的可能性,」劉立說,「我告訴他們,不親自輸入的話,醫療的津貼可能會被算到其他醫生上,而且發生醫療糾紛時,醫院可能沒有辦法依病歷來替你們辯解。」

果不其然,在使用者了解到依規定使用IT系統的利與弊之後,該系統的使用率果然有所改善。「這就像是胡蘿蔔與鞭子,」劉立說,「要讓使用者願意使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由他們最切身的利益下手,讓他們知道好處和壞處。」

不過,這麼做的前提是在IT部門必須先妥善考量使用者的需求,並且提供足以符合需求的使用介面才行。劉立以使用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線上及時分析)架構來做資料庫相關的應用為例,這樣的考量,其實是多偏向於IT部門的方便,如果沒有同時在應用操作的介面上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在醫院這樣的組織裡面,所會遭遇的反彈,可不是簡單幾句就能解決的。「IT設計的系統,不能光只是為自己好,自己方便使用而已,也要從應用面來看,實際考量使用者的需求,」劉立說,「如果為了IT部門的方便,而忽略了使用者的需求,這其實是本末倒置。」

在這樣的胡蘿蔔管理哲學下,劉立認為,在醫院裡的IT部門,最重要的是如何讓A變成A+。當使用者有需求,提出了A解決方案,IT部門該做的,不光只是著重在怎麼達到A等級的需求,而是必須想辦法提出更好的方案,不僅能貼近使用者所需,還必須找出能達到A+等級的建置方案,如此才能達到醫院內使用者與IT部門兩種專業人雙贏的局面。

資源共享才是院外合作的雙贏哲學
正是這種試圖創造雙贏的心態,劉立所帶領的北醫IT部門,除了在院內的管理應用這樣的哲學,在與院外的IT建置合作上,也總是在找能夠讓收入最大化,支出最小化的方式。以該院建置的RFID系統為例,北醫在SARS期間,就導入了RFID系統,原意是要用在監控有高度傳染病風險病患的行蹤,減少類似SARS等傳染病帶來染病風險。

不過由於RFID標籤的價格仍高,使得長期在全院病人的應用,是一筆可觀的開銷,大多數醫院都將使用的範圍縮小,應用在較為重要的病人或器具上,如急診病患、昂貴的醫療器材等。北醫的做法,相較之下則更為積極,該院打算將其應用在血袋管理上。

北醫方面的構想是,建置一個能夠每個醫院互通的血袋管理平臺,透過在每個血袋上設置RFID標籤,讓後端的電腦系統能夠隨時更新每家醫院血袋的庫存,也能減少輸血錯誤的可能性。過去醫院的血庫管理,往往必須依賴人力在冷凍庫中,一一掃描血袋上條碼,才能完成紀錄,十分不便。且由於各家醫院的血袋存量資訊不能互通,所以在輸血存量不足時,往往會有捨近求遠的調度方式發生,大幅降低血袋管理的效率。

此外,由於每家醫院在血袋管理上的記錄資料都略有不同,這使得醫院之間必須互相調度血袋時,也會有信任的問題發生,無法完全信任其他醫院的血袋品質,導致即便鄰近的醫院可能有多餘的血袋存量,還是必須到較遠的醫院去調度。而北醫運用RFID系統的血袋共通管理平臺計畫如能成功,這些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由於RFID所能紀錄的資訊較多,所以能完整的看到血袋儲存的過程,增加醫院對於血袋品質的信任度;加上後端系統的整合,在管理血袋庫存以及每家醫院間的調度上,都能讓效率大幅提升,改變過去管理上的不便。

另一個利用IT建置達到雙贏的例子,則是顯現在北醫的社區醫療群計畫。北醫透過建置VPN的模式,提供該院週邊的診所能夠透過醫療專用的HCA加密格式,連到北醫下載病患的檢驗資料。這對診所和北醫來說,是一種雙贏的模式。對於診所來說,由於診所財力有限,可能無法建置較昂貴的醫療監測儀器,如X光、超音波等,而透過下載,診所的病患可以到北醫接受儀器測量,然後再回診所就醫,增加診所醫生判斷病情的參考資料;而對北醫來說,這可以減少病患擠入大醫院看診的數量,也能由分享儀器的測量,收取一定的費用,創造醫院和診所雙贏的局面。

永遠要找尋更好的IT建置方式
除了上述這些應用IT創造雙贏局面的做法,由劉立帶領的北醫IT部門,也持續的在找尋更好的IT建置方式,讓醫院的經營能更多元。劉立最近與臺灣醫院協會合作參與,由政府委託資策會創新應用研究所推動的「創新資訊應用研究計畫」,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劉立希望能夠透過此計畫,帶動北醫遠距醫療上的應用,畢竟,一家醫院最希望的,就是病人不用來看病,也能獲得妥善的照顧。該計畫主要針對睡眠、代謝症候群以及乳癌3方面的疾病提供,預計明年北醫等幾家參與的醫院,就會開始此計畫相關的示範應用。事實上,北醫目前就已有針對病患的睡眠狀況偵測服務,提供睡眠狀況的偵測儀器,讓有相關需求的病患,將其帶回家使用,讓病患定期紀錄儀器上的呼吸氣流、打鼾、血氧偵測、身體姿勢、胸腹動態等資訊,再由專業醫療團隊協助診斷睡眠的狀況。劉立指出,未來希望能夠透過此計劃,做到將偵測的數值直接傳回後端系統。

此外,北醫這次和醫院協會、資策會等單位合作的計畫,未來在代謝症候群,如高血壓、高尿酸、高血糖等數值的監測上,將會提供遠距偵測的系統,讓病患的相關資訊能夠隨時透過網路傳回後端,好做到及時監控的效果。該計畫也將提供乳癌CAD(Computer-Aided Diagnosis)檢測的技術,協助乳癌二次判讀工作,提高診斷正確率。

對於劉立來說,這個計畫是北醫將醫療的觸角伸入社區的重要IT建置,也正是他所謂「A+的方案」。透過此計畫的相關建置,未來北醫將能夠在現有的社區醫療群服務下,增加更多遠距醫療的服務,也能提高醫院現有的醫療品質。我想,劉立利用IT創造醫療環境雙贏的這套哲學,未來也將在此計畫的相關建置下展現吧。文⊙劉哲銘

CIO小檔案-劉立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療資訊副院長
●學經歷: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博士。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副教授、國防大學醫學院兼任副教授、臺灣醫院協會健康管理資訊委員會召集人等多項職務。曾任臺北醫學大學電算中心網路組組長、北醫資訊室副主任、泰儀與三慧科技的研發工程師,草莓軟體總經理室顧問。

公司檔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IT部門分工:系統組內分網路、網頁維護、主機維護;軟體組內分應用開發與管理維護。
●IT部門人數:8人
●全院人數:約1千多人
●每年IT預算:1,000萬~1,500萬元左右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用左手打造臺中榮總e化的CIO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39641
文/許雅婷 (記者) 2006-10-02
臺中榮總成立25年的歲月中,資訊室主任楊晴雯就參與了17年的IT建置歷史,他雖然行動不便,但憑藉堅定的意志,為臺中榮總導入一套套系統,寫下精采的e化故事。 
 
如果你與楊晴雯初次見面,並不會覺得他與常人有什麼兩樣。
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的右手與左手上臂萎縮,右腳則是由支架輔助行走。
若你進一步聽他描述這一路走來的艱辛,你才知道,他因為從小患了小兒麻痺,所以走得比別人辛苦,但憑藉堅定的意志,他成為引領臺中榮總邁向e化的CIO。

用左手寫程式,寫出自己的一片天
楊晴雯的自傳開頭中寫到:「民國53年出生在彰化市,為家中的長男,隔年罹患小兒麻痺,導致右側手腳萎縮無力,行動不便須由支架輔助行走,左手上臂萎縮……」

看來輕描淡寫,但身體上的阻礙,讓楊晴雯遇到比別人更多的困難,就連走路都容易摔倒、只能用左手寫字、打字,因此打字的速度比別人慢,尤其他選擇跨進資訊領域後,更必須天天與電腦為伍,但他只能用左手寫程式。

從成功大學資訊工程所畢業後,楊晴雯便選擇進入臺中榮總資訊室工作,他表示,當初的考量其實很簡單,只是因為臺中榮總離家最近,也因為這個決定,讓他跨入醫療資訊的大門。

楊晴雯在臺中榮總的工作,一開始是擔任管理師職務,負責IBM大型主機MVS系統和SNA網路管理工作,過程中經歷完成MVP/SP版本到XA版本的轉換。

從管理師、組長、分析師一直到擔任主任職務,在臺中榮總成立25年的歲月中,他就參與17年的IT建置歷史,從第一個醫學影像儲存傳輸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第一套乙太網路上線、面臨2000年資訊錯亂危機的Y2K系統轉換,一直到近期的轉換大型主機、建置無線網路和行動醫療。

回首17年的資訊化歷程,楊晴雯同時面臨著人事的來去。在工作的過程中,雖一直有許多進入科學園區的工作機會,但他考慮再三後還是決定推辭。他覺得在醫院中的生活比較單純,雖然工作壓力很大,但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尤其當一套套系統在手上完成建置時,所帶來的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

積極進修學習,樂於為人師表
在榮總工作的過程中,楊晴雯仍不斷進修學習,並完成博士學位,另一方面,他也兼任學校教授,因為對他來說,其實教書也是一種學習。

在工作一年多後,楊晴雯便申請獲准至成功大學電機所攻讀博士班學位,由於工作不能間斷,因此必須利用補休方式進修,每一周要花1~2天的時間至台南,而上課的時間便集中在星期五、六。

那時候,為了要趕上8點的課,常常星期五一早就得搭5點的火車前往台南。這樣的生活約過了兩個月,由於兩地奔波加上身體不適,有一天晚上,他突然覺得很苦很苦,心中便浮現放棄的念頭,但念頭一轉,他告訴自己,不如先唸完一年再說吧!也因此,他給了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而經過了約6年的通車生涯,也完成了學業。

回想那段日子,楊晴雯說,事情開始時往往會很辛苦,但人有一種天生的本能,只要不害怕困難,就會調整自己的心態,然後努力適應和找到可以繼續下去的方式,自從那一次經驗後,他就再也沒有過放棄的念頭。

在教學經歷上,楊晴雯曾經在國立勤益工專、東海大學資訊系、中興大學化工系等學校兼任講師和教授職務,並從1999年開始於逢甲大學資訊系所任教至今,教授資料庫設計、影像處理等課程。

上課時,他常會試著丟出問題鼓勵學生思考,此外,由於有許多實務上的經驗,就可以將工作上遇到的困難告訴學生,無形中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起是否因為和學生相處而能保持年輕的心?楊晴雯沉思一回,然後笑著回答,自己其實是個調皮的人,對很多事情仍充滿好奇,「也許是因為自己的心不曾老過,所以也不曾有過「變」年輕的感覺吧!」

e化無止息,帶領臺中榮總迎向行動醫療
臺中榮總e化的腳步一直相當快,在1989年電腦尚未普及的時代,醫生就能透過電腦自己輸入醫囑,並陸續完成PACS系統、學術網路系統、全院緊急群呼系統、醫院主管決策資訊系統、平衡計分卡、電子病歷等系統導入。

楊晴雯去年接任主任後,便積極規畫一度停擺的大型主機轉換工作,另一方面,由於看好行動醫療的未來發展,也開始著手相關計畫。

臺中榮總率先在去年完成無線網路的建置,除了門診之外,無線網路涵括所有院區。楊晴雯表示,由於住院太過無聊,過去還曾遇過病人拖著點滴走到護理站借用電腦,為了解決類似的問題,於是興起這樣的規畫,提供病人使用無線網路。

由於無線網路布置完成,臺中榮總從去年也開始導入行動護理站系統,並於今年添購40臺行動護理推車,預計年底會增加至120臺。行動護理推車是在護理推車上安裝一臺觸控式平板電腦,而電腦會透過無線網路連回主系統,因此護理人員就可執行所有在護理站的作業,包括護理記錄、抽血給藥資料,以及藥物資訊等。

楊晴雯表示,有了行動護理推車之後,護理人員就可以不用在病房和護理站之間來來回回,不僅提高作業效率,也讓護理人員可以在病人身邊待久一點。此外,醫護人員也能透過Skype和護理站聯繫,以即時回報所有狀況。

除此之外,行動護理推車也將結合標籤讀取器應用,預計在病人、藥袋、血袋和試管上都會貼上標籤,當護理人員要輸血或是讓病人服藥時,只要將讀取器直接讀取病人身上的標籤和血袋上的標籤,就可得知是否為正確的血袋。

以往輸血時,為了防止輸錯血而必須確認再三,通常一袋血就必須經過「3讀5對」的流程,即必須由3個不同的醫護人員,進行5次的讀取。楊晴雯表示,這樣的作業不僅相當繁瑣,且透過人為作業仍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尤其當作業流程固定後,因為太熟悉反而容易疏忽,如果最後一關不慎出錯,或者遇到像是病人睡錯病床等特殊情況,難保不會發生醫療疏失,但藉由資訊化,這些人為疏失都可降到最低。

除了發展內部的行動醫療,臺中榮總也計畫進一步擴大到外部的遠距醫護上。臺中榮總去年與三軍總、萬芳、北醫共同申請M臺灣計畫,為唯一通過該計畫的醫療團隊。

目前臺中榮總仍在執行的另一項重大作業,即是將大型主機轉向開放架構。楊晴雯表示,現階段先從周邊的系統開始進行,包括電子病歷、護理資訊系統、住院/出院/手術摘要,以及PACS系統等,下一步則將進行門診、住院和急診三大系統。

然而,要擁抱開放架構,臺灣榮總必須面對的另一項挑戰,即為將3家榮總的資訊系統整合成一套系統。楊晴雯表示,走向開放架構,各家榮總資訊系統架構的差異性也會更大,要如何同時整合3家系統和轉向開放架構,將是一大挑戰。

資訊化的腳步只會越來越快,工作量也只會越來越重,面臨不斷而來的挑戰,楊晴雯對工作的態度,如同對他的人生一般,「只要不害怕解決困難,困難自然就會越來越少。」楊晴雯充滿自信地說。文⊙許雅婷

CIO小檔案-楊晴雯
臺中榮總資訊室主任
●學經歷:成功大學電機研究所博士畢業,於1989年進入臺中榮總資訊室,先後擔任管理師、技術組與系統組組長、分析師,於2005年升任主任。目前還擔任逢甲大學資訊系所兼任教授、公共工程委員會採購評選委員

公司檔案-臺中榮總
●員工人數:2000人
●資訊部門人數:34人
●每年IT預算:約1億元
●IT部門分工:分為應用程式設計、系統管理、技術與通訊3組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