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馬偕3個月成功打造巡房系統 從使用者的位置突破IT的盲點

馬偕資訊部門僅花3個月的時間,便打造出全臺能夠查詢最多種職系醫療資訊的醫生巡房系統,然而繳出這張成績單的馬偕紀念醫院資訊室主任湯進聖,卻曾經因為不懂醫生的需求,而遭逢多次系統開發失敗,他是如何學會與全臺灣最聰明的使用者共事呢?

文/賀巧薇 | 2014-03-10發表
「醫生和IT部門所想的,有時會有所出入,所以IT部門要懂醫生的語言。」馬偕紀念醫院資訊室主任湯進聖認為,有時醫生會認為電腦很厲害,什麼都能達成,但其實程式也是人寫的,能做到的仍有限。IT部門必須藉由和醫生討論,來了解醫生的想法和語言,然後再經由不斷地修改系統,才能完成一個使用率高又成功的系統。

如果有資訊人員抱怨公司的使用者意見太多、不好合作,那麼比較一下醫療業的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氣消了。
醫療業資訊人員所面對的系統使用者,大多數是醫生,而在臺灣要能當上醫生,幾乎都是聰明又會唸書的人,才考得上高居榜首的醫學系。
這群臺灣最聰明的系統使用者,不只是意見多而已,更是十個醫生就有十個不同的想法。所以使用者意見太多的問題,看在醫療業的眼裏,根本是小巫見大巫。
馬偕紀念醫院資訊室主任湯進聖過去曾經在這樣的環境下摔了好幾跤,因為當時不懂如何與醫生充分溝通,以至於慘遭多次系統開發失敗的經驗。不過,記取失敗經驗,卻也讓他成功帶領資訊部門在3個月開發醫生巡房系統。
3個月打造能查詢最多職系的醫生巡房系統
2011年底,湯進聖接到醫院高層緊急的命令,希望馬偕醫院能趕在醫院評鑑前建置好醫生巡房系統,而時間只剩3個月。於是資訊部門便萬分火急地展開醫生巡房系統開發工作,隔年2月開始測試系統,3月時系統旋即上線。
現在在馬偕醫院裡,隨時可以看到醫生帶著平板電腦穿梭於病房間,瀏覽病人的報告、會診記錄、開刀記錄、藥事記錄、復健記錄等,還能查看病人的社工記錄、特殊處置和管路等等。主治醫生在巡房時,也直接用平板寫巡房備忘錄,這些備忘錄會自動傳到HIS系統。目前,馬偕醫生每天平均使用平板查閱6.5位病人的資料,一年竟可節省388萬張紙。
湯進聖說,這套系統剛上線就已能查詢二十幾種職系(相似性質的職務)的醫療資訊,護理、藥劑、放射、檢驗∕檢查、營養、社工等等,可以說是全臺灣涵蓋最多職系的醫生巡房系統。之後這個系統又陸續增加許多功能,例如當日離院醫令,在主治醫生認為某位病人可以出院後,點選按鈕鍵「當日離院醫令」,將醫令直接傳送到住院醫令系統、護理系統及床位管理系統,工作人員就能盡快辦理病人出院事宜,同時提高病床周轉率。
在醫生巡房系統成功上線後,馬偕持續擴大行動醫療的廣度。在2012年8月,馬偕醫院建置了病房TPR(血壓、體溫、脈搏)量測傳輸系統,能將病房內病患的血壓、體溫和脈搏記錄以無線網路直接傳至電腦資料庫,取代人工抄寫紀錄並輸入電腦的步驟。接著在2013年3月,馬偕用同樣方法,將洗腎中心儀器監測記錄自動傳到電腦資料庫。
其實,醫院的使用者沒變過,這些系統也幾乎都是做給醫生使用的,而醫生對於專業的堅持,對系統的意見還是一樣多,為何馬偕醫院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接續讓好幾個系統上線,並且都獲得醫生的認可?
湯進聖表示,他並不建議醫院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建置系統,不過,他也認為,「時間是人找的,要自己願意花時間去溝通。」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有心。
主動傾聽需求,一馬當先攔下子彈
僅管IT部門能用來打造醫生巡房系統的時間很有限,但也要想辦法和醫生充分討論系統的需求,這是馬偕能在短時間內建置可查詢多職系醫療資訊系統的關鍵。
對於醫生的意見特別多的困擾,他也有了不同的體會。他說,醫生是系統的使用者,既然使用者主動提出需求了,就要和醫生多討論,來了解哪些資訊是醫生想在平板上看到的資訊。系統功能不是做越多越好,因為醫生不見得需要。
在主動傾聽使用者需求之外,另一個重要的關鍵則是要在系統開發的前線「攔下子彈」。湯進聖對此感觸良多,要在短時間內完成系統開發,他選擇站在資訊部門的前面,在前方接收各方不同的需求和意見,先擋下子彈,快速過濾、整合訊息之後,再把訊息傳達給IT部門,讓IT部門在後方專心開發系統。
設身處地依使用者經驗操作系統  突破IT盲點
除了平常和醫生們充分溝通,有時系統上的問題並不是光靠尋找程式內的錯誤就能解決,必須依著使用者操作系統的步驟和在同一個操作環境,從頭到尾做ㄧ次,來突破IT盲點。
湯進聖表示,開發系統的過程總是會碰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例如有位醫生曾滿懷期待的心情,帶著平板電腦去巡房,但萬萬沒料到,每到不同的樓層就要重新登入帳號密碼,讓他十分懊惱,覺得使用平板看診竟是如此麻煩,一氣之下便把平板丟在護理站喝道:「爛東西!」。
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湯進聖循著醫生巡房的路線和動作,從頭到尾做ㄧ次,從一層樓走到另一層樓的病房,在不同樓層都用平板登入醫生巡房系統,這才發現因為樓梯和電梯沒有無線網路,醫生經過樓梯或搭乘電梯,平板電腦的無線網路就會斷線,所以到不同樓層就須重新登入帳號密碼。
而且,該醫生是把平板放在肩背包,隨肩包所附的螢幕蓋無法讓iPad休眠,才造成這個問題。於是,他就給醫生一個螢幕蓋,讓醫生在經過樓梯或搭乘電梯時,螢幕蓋確實蓋住,讓平板自動休眠,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面對這類IT人員待在資訊室永遠也找不出解答的問題,湯進聖依著使用者操作系統的方式,從頭到尾做一次,才得以找出問題,進一步超越IT盲點。
召開了一百多次的會議來討論系統
「最重要的還是和醫生的溝通。」在系統的開發上,湯進聖花最多心力的地方還是溝通。四年前,湯進聖接任主任,不久,便著手開發化療醫囑系統。IT部門和各科醫生共召開了一百多次的會議,來討論這套系統的需求。醫生平常都很忙,但為了開發這套系統,平均每一兩個禮拜就舉行會議溝通。
原先醫生開立化療醫囑,是各科內的醫生各別開立醫囑,也就是同一科內的不同醫生,會開立不同的處方。在開發這個系統時,各科內的醫生們會討論出常用的醫囑範本(以下稱模板),醫生再根據模板來開立醫囑。之後,再由IT部門將模板建置成系統,但若模板有錯,開出的醫囑就會是疑慮處方。
經過IT部門和醫生不斷的溝通,修正模板和程式,現在馬偕開立的化療醫囑,準確率幾乎達100%,湯進聖表示,很少有醫院像馬偕一樣,開立的化療醫囑能達這麼高的正確率。
IT部門要找出熱血醫生
「在開發系統上,其實不會碰到太大技術上的問題,最主要的是和醫生的溝通。」醫院資訊部門如今開發的醫療系統,所面對的使用者都是醫生,已經和早期醫院開發批價和掛號系統所面對的一般消費者截然不同。
要整合眾多醫生的意見,讓IT部門能朝看得見的方向邁進,就必須有個醫生帶頭整合大家的意見,而這位醫生要擁有專業和熱忱。湯進聖表示,IT部門要自己去找到這位醫生。如此,才能將系統開發成符合醫生需求的系統,否則就徒勞無功。
「醫生和IT部門所想的,有時會有所出入,所以IT部門要懂醫生的語言。」湯進聖認為,有時醫生會認為電腦很厲害,什麼都能達成,但其實程式也是人寫的,能做到的仍有限。IT部門必須藉由和醫生討論,來了解醫生的想法和語言,然後再經由不斷地修改系統,才能完成一個使用率高又成功的系統。
IT部門需要醫生教他們所不懂的醫療專業知識,經過幾次磨合上的失敗後,IT部門就不會再悶著頭去做了。就湯進聖的經驗來看,在系統開發的過程中,醫生參與度越高的話,系統上線也就越成功。
若醫生對資訊系統的意見牽連到作業流程,或是很多醫生都得使用的系統,就由醫院高層、各科代表和資訊室一起討論,在每兩個月召開的電子病歷推動委員會上舉行。
在系統建置的過程中,除了和醫生多溝通,湯進聖也會先到其他醫院觀摩系統。他認為,醫院的IT部門樂於和同業分享成果,原因是他們都是為了提升病人的安全而努力。所以,他能有機會向他院學習,並從中汲取這些系統可以改進的地方,使馬偕IT部門可以做得更好。例如馬偕要建置新系統時,湯進聖就去其他醫院參觀,再回來和醫生討論系統功能,找出醫生需要的功能,以建置更符合醫生需求的系統。
湯進聖近期也向他院分享馬偕使用Excel 2013在雲端執行Power BI(商業智慧分析工具)。馬偕IT提供去個資化資料,給醫院熟悉資料的各單位管理師分析,以提供醫院高層即時的決策資訊。湯進聖表示,這個工具幾乎可擷取所有資料庫的資料,也能快速取得上千萬筆的資料。馬偕醫院目前使用這工具來建置醫事、財務、人事、品管等40項以上的報告。

「在開發系統上,其實不會碰到太大技術上的問題,最主要的是和醫生的溝通。」馬偕紀念醫院資訊室主任湯進聖說。
不喜歡用「領導」  視大家為夥伴
回顧這個系統的成功,湯進聖把功勞歸給團隊。他特別說不喜歡用「領導」來描述他帶IT團隊的方式。對他來說,他和IT團隊是彼此互相支持和合作的夥伴。「他們知道我的需求,也全力的配合,在醫院有這樣的需求時,他們能熬過去,我很感謝他們。」語畢,他用平板秀出一張照片給我們看,照片上十幾位IT人員臉上都洋溢著喜悅,原來是院長很高興資訊部門在極短的時間內成功開發系統,而且醫生的使用率也很高,所以特別邀請開發團隊去吃一家院長認為很美味的牛排餐廳。「這個經驗他們跟我一樣,也都是第一次。」

CIO小檔案
湯進聖 馬偕紀念醫院 資訊室主任
●    學經歷:
擁有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學位,在研究所時專攻衛生資訊。於1985年到馬偕紀念醫院資訊室任職至今,在馬偕任職近30年。一開始擔任助理程式設計師,接著擔任程式設計師,系統程式設計師、系統分析師、組長、課長。在四年前,接任資訊室主任。
馬偕資訊部門僅花3個月的時間,便打造出全臺能夠查詢最多種職系醫療資訊的醫生巡房系統,然而繳出這張成績單的馬偕紀念醫院資訊室主任湯進聖,卻曾經因為不懂醫生的需求,而遭逢多次系統開發失敗,他是如何學會與全臺灣最聰明的使用者共事呢?
馬偕紀念醫院
●    地址: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92號
●    成立時間:1880年
●    主要業務:醫療服務
●    員工數:7,400人
●    年營收:170億元
●    董事長:黃春生
●    院長:楊育正
●    資訊部門主管職稱:主任
●    資訊部門主管姓名:湯進聖
●    直屬主管:副院長張文信
●    資訊部門人數:臺北院區51人、淡水院區12人、臺東院區7人、新竹院區11人,共81人
●    軟體開發:系統規畫課
●    各院區網路及硬體維護:臺北系統維護課、淡水資訊課、臺東資訊課、新竹資訊課
●    IT預算:2億2千萬元∕年
IT部門大事紀:
●    2004年:急診、住院行動醫囑車
●    2009年:行動護理車
●    2012年:行動會議、行動醫療網(醫生巡房系統)、病房TPR量測傳輸系統、行動掛號APP
●    2013年:血液透析室監測值傳輸系統、雲端BI決策支援系統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為恭醫院提供平板判讀病情影像 成醫生遠距搶救緊急病患關鍵

http://www.ithome.com.tw/people/86261



半夜凌晨,小孩生病了怎麼辦?在臺北,家長不愁找不到醫生,不少大型醫院或醫學中心憑著優渥的醫療人力,都有能力提供24小時兒科急診服務。
但這卻是醫療資源不如直轄市的苗栗縣家長們最煩惱的問題,往往得開車找到有提供兒科急診的醫院,才能在半夜找到急診醫生。
而位於頭份鎮的為恭紀念醫院,是在苗栗縣內唯一一家提供24小時內科、外科及兒科急診門診的醫院,這家醫院有IT幫忙來協助提高醫院急診效率,而這位協助提高醫院急診效率的關鍵人物,正是為恭紀念醫院資訊課課長王鵬淵。
因偏鄉地區醫生招募不易,醫院人力吃緊,醫生人數不如大都會的醫院人力,甚至許多偏鄉醫院的醫生都居住在外鄉鎮,每天長途開車上班。
在為恭紀念醫院中,醫師人力的不足,影響了醫院提供夜間急診的能力,有時急診醫生會遇到非自己專門科別的看診,需要該專門科別的醫生來協助,直到兩年前,為恭紀念醫院導入了一套遠距醫療系統,讓專科醫生不用千里迢迢到醫院,也能家中用平板來查看病人病情,解決了急診專科醫生人力不足的難題。
另外,在苗栗縣絕大多數的醫院急診室在半夜通常並沒有開診,新竹地區醫院的急診室則是採取各個醫院輪流開診。
過去為恭醫院還未導入這個系統時,如果急診室遇到病重或需要緊急治療的病患,需要專科醫生協助判讀醫療影像,例如心電圖或是X光圖時,專科醫生就必須從家裡趕回醫院協助,而這位專科醫生可能是住在半小時或一小時車程以外的南庄、新竹縣市等地方,光是為了查看影像而來回奔波,非常費時,也減少了急診室可以更快採取治療的時間。
導入這套遠距醫療系統後,急診醫生若需要心臟科醫生幫忙判讀心電圖,只需要打電話通知在家待命的心臟科醫生,心臟科醫生只要在系統上輸入病歷號碼或是檢查號,就可以用平板直接瀏覽病人的醫療影像。
例如判讀心電圖而發現是心肌梗塞時,也能立即通知急診室馬上替病人安排心導管手術。這個系統除了給醫生帶來方便,也提高急診室對病人病情的處理效率。
為恭醫院有多個院區,每當各院區遇到資訊系統的問題,IT人員往往需要開車過去解決問題,有時IT人員一天得到各院區查看不下十次,這對只有7人的為恭資訊團隊而言,仍舊是不小的負擔。為恭資訊課不只提供維護工作而已,還積極推動醫院e化,來提高醫院運作效率,平常也會積極去參觀標竿醫院的資訊建置。
為恭醫院資訊團隊積極參觀標竿醫院的資訊系統建置,例如他們最近剛參訪了臺北醫學大學體系的給藥系統。他說,儘管預算和資源有限,又地處偏鄉,但為恭醫院仍以醫學中心為學習目標,穩定中也要求發展的策略。
在今年第三季,為恭醫院資訊團隊計畫汰換PACS系統(醫療影像擷取與傳輸系統)。在未來,為恭醫院資訊團隊也計畫導入醫生巡房系統,朝行動醫療前進。
上述提到的遠距醫療系統,也將會結合醫院未來的巡房系統,以提供更多的應用。
聽著王鵬淵侃侃而談為恭醫院最新的IT建置和未來的計畫,很難想像在8年前,為恭醫院的HIS系統曾遭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打擊。

三天三夜搶救因不明原因故障的資料庫

在2006年的某個往常的下班時分,大約下午5、6點左右,當時為恭醫院資訊課只有3人。他們突然發現,醫院使用者無法存取系統資料,一查之下發現,資料庫程式出現了錯誤訊息。
資訊人員一直處理到晚上10點多,試過種種方法都無法排除問題後,他們下了一個決定:關閉資料庫主機再重新啟動。不過,萬萬沒料想到是,資料庫主機關機後,就再也無法啟動了。
「當時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我想你今天應該不會看到我。」王鵬淵至今餘悸猶存地說:「雞蛋真的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當時為恭醫院資訊課對資料庫的掌握度並不高,而且將所有資訊系統的資料都集中到一臺資料庫主機,另外搭配一臺資料庫備份系統。
那天晚上,他們緊急找來相關廠商到場協助,包括資料庫廠商、HIS(醫療資訊系統)廠商、相關軟硬體廠商等約10多人,也有醫院高層主管連忙搭飛機從大陸趕回來,在事發隔天抵達醫院協助解決,另外也有醫院高層主管全程陪著資訊課一同解決問題。
從資料庫故障事件開始,連續三天三夜的時間,資訊課所有員工幾乎都沒睡,逐一找出每一份備份資料,利用另外一臺機器來重建資料庫系統。
王鵬淵描述,為了要全力找問題和搶救資料,當時只能輪流交替休息,其中一人先回家洗澡,另一人接手處理。所幸,資料庫的資料最後全數救回,不過,資料庫故障的原因仍舊不明。
資料庫當機時,醫院看診作業也先使用紙本病歷,醫生先用手寫方式開立醫囑,不過,因為醫生習慣操作電腦,太久沒有手寫開立醫囑,所以不少用詞用字反而不知道怎麼寫,其他人更是看不懂這些醫囑內容,導致事後花了一個月時間才將手寫資料完全輸入系統。
發生了資料庫故障事件以後,為恭醫院資訊課也自我檢討事件發生原委,並將醫院的網路架構、資料庫系統、電子病歷主機都改為雙備援的架構。
如果主機當機了,資訊課會先在10分鐘內,將系統切換到備份主機接手提供服務,確保使用者在10分鐘內可以繼續使用系統,資訊室再繼續處理發生問題的主機。
目前為恭醫院資訊課還會每季執行一次系統切換演練。
除此之外,還建置了異地備援的機房,將所有資料備份到備援機房內的磁帶系統上,作為醫院資訊運作的最後一道防線,當兩臺主機都發生故障時,可以從磁帶回復資料。
經歷過這場突如其來的意外之後,「我們等於是穿上了超強盔甲。」王鵬淵開玩笑地說。

將資訊需求單的結案權交給各個使用單位

儘管發生了這樣的挫折,為恭醫院資訊課仍然持續努力前進。
近兩年還有一項特別的創舉,王鵬淵將每個資訊需求單的結案權交給各科室,由提交資訊需求單者來決定資訊需求的結束時間,如果提單者不滿意資訊課的系統修改結果,提單者可以退回資訊需求單。同時,每個資訊需求單也進行滿意度調查,各科室需逐一確認資訊系統的修改項目,再打滿意度分數,如果能符合使用者單位的需求,才由各科室勾選結案完成這張需求單。反之如果各科室認為,程式修改結果不合所需,就可以選擇退回資訊需求單。
原本在為恭醫院的全院意見調查中,每年仍會有幾件內部員工對IT的負面抱怨,例如電腦常當機,系統很爛等負面意見。但是在資訊需求單增加滿意度調查後,需求單得到的滿意度分數平均都9分以上,反映出資訊課有很高的整體績效,也就表示,在全院調查時所得到的負面聲音屬於少數個案,需求單滿意度調查成為彰顯資訊部門成效的工具。
也因為滿意度調查,王鵬淵才發現,使用者多數不滿來自硬體問題,像是電腦速度慢導致軟體無法順利運作。
因此,資訊課也在這兩年間,主動出擊,汰換各科室的電腦,而不是等到各科室在編列年度預算時,自行提出汰換需求,使各科室能專心處理業務,能將預算用在各科室想用的地方。
另外,醫院也編列了固定的預算,作為資訊課更換各科室電腦的費用。

建立種子教師制度,解決資訊課人力不足的問題

資訊課的資訊人員只有7位,卻要解決各科室在資訊系統上的所有問題,再加上,王鵬淵表示,資訊課也無法全盤了解這些問題,只有各科室內部員工最了解。為了解決資訊課人力不足和無法完全了解各單位流程的情況,王鵬淵建立了種子教師制度,由資訊能力較強的員工擔任種子教師,來協助在各單位導入新系統。
例如護理部剛導入了護理系統,就由資訊課協助護理部資訊種子教師組成的小組,共同導入這套系統。
在訪談的過程中,資訊課組長也全程和王鵬淵,一同接受我們的採訪,在他們此起彼落的話語和語氣中,可以覺察出彼此間的深厚情誼。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兩人已共事了十多年,從資訊課只有兩個人的時期,到每人每一個月得輪流負責15天的下班時間電話待命(On Call),從過去如此緊繃的時期,逐年累月所累積起的革命情感。
回顧在為恭醫院資訊課任職十多年的歲月,讓王鵬淵最感欣慰和開心的是資訊課成員和他沒有隔閡。
他認為,如果資訊主管和資訊人員有隔閡,那麼,資訊人員就不會向資訊主管說出心裡話。王鵬淵希望和資訊人員打成一片,而不是長時間坐在辦公室卻沒有交談。
也因如此,為恭醫院資訊課總是充滿著玩笑話語和喧鬧聲,這裡可能是為恭醫院中最吵鬧的單位,鄰近其他單位還會因資訊課的聲音太大,還跑來關上資訊課辦公室的門。
王鵬淵覺得,做到讓資訊人員信任他,願意追隨他,他就很開心了。
為恭紀念醫院資訊課課長王鵬淵表示,儘管預算和資源有限,又地處偏鄉,但為恭醫院仍以醫學中心為學習目標,在穩定中求發展。

CIO小檔案

王鵬淵   為恭紀念醫院資訊課課長

  • 學經歷:擁有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碩士學位。退伍後隔年,也就是2000年時,進入為恭紀念醫院資訊課任職,擔任硬體工程師。
    之後在2001年12月1日升任資訊課組長,在2006年7月1日升任資訊課課長,帶領為恭紀念醫院資訊團隊積極推動醫院e化至今。

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

●    地址:苗栗縣頭份鎮信義路128號
●    主要業務:醫療服務
●    員工數:830人
●    董事長:林俏廷
●    院長:黃東波
●    資訊部門主管職稱:資訊課課長
●    資訊部門主管姓名:王鵬淵
●    直屬主管:醫事處處長
●    資訊部門人數:7人
●    資訊部門分工:課長1名、組長1名、資訊工程師5名
●    IT預算:每年1,500萬元
IT部門大事紀:
●    2009年:儀器連線及提升實驗室資訊管理系統與代檢作業
●    2010年:建置復健大樓網路系統與醫院網路系統備援、資訊硬體委外服務、病房區無線網路建置、通過ISO 27001國際標準認證
●    2012年:全院EKG資訊化、護囑系統上線
●    2013年:建置門診用藥記錄、出院病歷摘要、護理過程記錄、臨床心理報告、診間IC卡自動報到系統,查詢門診看診進度。另從2008到2013年間持續推動電子病歷無紙化作業、醫學影像報告、血液檢驗報告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天晟醫院組織運作專打團隊戰 用微信平臺即時溝通是關鍵

http://www.ithome.com.tw/people/87750

天晟醫院講求團隊合作,在各部門設有一名資訊種子人員,除了將研討會或外部活動所獲得的資訊帶回分享外,也是各部門與資訊部門間溝通的重要橋樑。此外,更用微信作為即時溝通的平臺,降低溝通成本

文/戴廷芳 | 2014-05-19發表



一走進位於中壢市區域醫院的天晟醫院大廳,彷彿走進了飯店,無論是牆壁或地板皆採用大量的暖色系大理石建造,還有開放式的櫃檯設計,以及櫃檯後方牆上裝飾著一盞盞暖黃色的燈光,從院內環境的設計上看得出醫院服務民眾的用心,在院內多處都有設置多媒體系統,隨處可見的電視或電視牆上都放映著衛教、政令、健康等宣導影片,或是各科醫生的介紹等資訊。在診間的外牆上,也使用多媒體顯示掛號名單,以及就診進度。
不只環境不同於一般醫院,天晟醫院資訊系統的建置方式也格外不同,並非由少數人主導IT建置方向,而是經過全院各部門討論後共同決定,其中資訊部門重要的領導者就是天晟醫院生醫部營運長邱俊傑,他可說是天晟醫院的靈魂人物,負責醫院整體包含IT的營運、採購、策略和發展等事宜。
除了藥學系和EMBA的背景外,邱俊傑在知名藥妝連鎖廠商的人力資源部門任職時,因為參與數位學習系統的客製化開發,為他在IT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就是在當時,他學會如何與資訊人員溝通。此外,他也取得專案管理師PMP的資格,他將資訊系統的建置或每個緊急事件當作一個專案管理,對於工作上的助益不小。
邱俊傑表示,天晟醫院講求的是團隊合作,無論在資訊建置或是營運上都是打團體戰,例如各部門在外參與研討會後,會將資訊帶回來與所有人分享,天晟醫院甚至透過微信即時通訊軟體作為內部即時溝通的平臺,在微信上建立各種群組,包含資訊、營運等,員工有任何想法或資訊都可以透過群組來溝通與討論,如此可先建立各部門員工間的共同認知,在溝通上就可以更有效率。
也因此,邱俊傑表示,在天晟醫院裡幾乎人人都是資訊人員,因為每個部門的員工都可以在微信上發表自己對於現有或未來資訊系統的看法,與資訊部門即時溝通。而且,天晟醫院在每個部門裡皆設有一位資訊種子人員,這些種子人員負責傳遞部門內資訊系統上的問題與需求,以降低各部門與資訊部門在溝通上的困難,進而加速解決問題的速度。
透過微信建立即時溝通平臺
邱俊傑表示,資訊系統建置包含評估、討論、開發等過程所耗費的時間都很長。而「再次確認」可說是天晟醫院的DNA,所以花費很較長的時間評估,這也是系統建置中最難的部分,因為要如何預測一個資訊系統對醫院是有助益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需求,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共同討論,以及不斷確認,也因此,約2年前,天晟醫院才引進微信。
「溝通最大的困難在於資訊不對稱,如何讓資訊對稱,就是透過更多不同形式的交流。」他認真的說。「大家先有基本的共同認知,再溝通會較容易。」這正是微信在天晟醫院中的效用,建立全院對IT的共識。
天晟醫院的員工在微信上建立不同的群組,交換不同的資訊,與討論不同的事情。而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性,也讓天晟醫院做到即時性的討論,不必像以往都得要等所有人騰出有空的時間才能開會討論。此外,員工也可以因此更容易獲得各種訊息,彼此腦力激盪、一起成長。
例如,由天晟醫院董事長帶領的資訊開發群組,其中包含了資訊人員、各需求單位的管理階層等,各部門員工人人都可以透過微信分享資訊,在大家先有基本的了解與認知後,再與資訊部門討論資訊系統建置需求時,可以降低溝通的成本。
除了透過微信討論組織內部的營運、資訊系統建置等,員工也可建立其他群組,例如,國際綠色醫療系統的群組,在此群組裡分享與其他同業討論的相關訊息。還有知識長的群組,在此群組中,天晟醫院董事長會分享其在國外活動中的所見所聞。天晟醫院的員工將微信作為一個知識傳遞分享的平臺。
不只用來建立共識,使用者還可以在微信上提出資訊系統建置需求,再交由資訊人員評估。邱俊傑表示,資訊人員要積極、熱情,同時要能接受各種回饋,因為使用者可以提出資訊系統的任何問題,所以資訊人員的工作壓力相對就大,是最容易接受來自各方挑戰的職務。
例如,在天晟醫院行動App開發完成後,部分院內使用者就透過微信反應介面不夠友善,就會促使天晟醫院的資訊人員調整介面設計。「我常對資訊人員說的一件事就是,IT沒有辦不到,只怕使用者不提。」邱俊傑堅定的說,只要使用者提出的需求明確而且具體,IT沒有做不到的事。他常以此來期許天晟醫院的IT部門。
整合系統相容性是資訊系統建置的一大關卡
有些公司的資訊架構可能因為不同IT成員的加入,而引進特定系統,但在天晟醫院的IT發展過程中則較少如此,天晟醫院IT架構都是全院各部門共同評估後做經營決策。邱俊傑表示,天晟醫院並非由大財團經營,必須實事求是、精打細算,將錢花在刀口上,用在對民眾有幫助的事情上,而非只為博得醫院的好名聲。在資訊系統建置決策亦是如此,也需要考量到對病人的幫助、對醫院的助益,以及讓員工了解為何而做,進而增加員工的參與意願。
而天晟醫院資訊系統的建置也是經歷一段變革,才逐漸走向今日的行動醫療。其組織氛圍和信念在於讓自己變得更好,而組織是否願意投資就是個很大的關鍵。醫院在初期面臨的問題像是儲存空間是否足夠、運作是否順利等,但隨著醫院體系越來越大,從1個院區擴展為2個院區時,所面臨的問題則是院區間的溝通,以及在資訊上是否能夠連結兩院間的資訊。在2004年醫院擴大服務,當務之急是將資訊儲存、設備等更新,以符合當時的需求。而在2008年,天晟醫院申請ADSL的兩院專線,專門傳遞兩院間的資訊。
「但科技的進步不是採買資訊設備就沒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系統間的相容性」邱俊傑說。比如,A設備與B設備因為規格不同,就會有資訊上的相容性問題,且不同時期開發的技術都不同,而醫院系統眾多,在新舊系統上就會出現系統串接的問題,此時,資訊人員就得評估與解決資訊串接的問題。
又或是一個單位會引用不同系統,包含醫療系統、行政管理系統等,而每個系統都需要一組帳號密碼,但對使用者而言實在過於麻煩,所以資訊人員的任務就是要將所有系統做單一登入(Single-sign On)的整合,因此,在系統間的資料串接和介面統一就相當重要。
透過行動醫療提供更好的服務
邱俊傑表示,董事長很願意投資資訊科技的建置,才會有今天的發展。在2008年時,天晟醫院引進影像醫學,讓病人在照完X光片可以免於長時間的等待,可以較快看到檢查結果。在約5、6年前,天晟醫院就開始導入診間多媒體系統,在2010年正式實施,在診間外使用數位方式呈現掛號的病人名單和掛號號碼,即使是現場掛號也可以即時顯示在數位螢幕上。
而2010年時,天晟醫院還只是地區性的醫院,在當時就引進了電子病歷,包含門診報告、影像報告、門診記錄單等。在今年,預計引進護理站的電子病歷系統,包含17項標準化的表單,護理站員工除了可以輸入資料外,這套系統甚至還可以檢查和稽核病歷內容來示警,例如,檢查醫生開藥是否使用會引起病人過敏的藥物,或產生藥物衝突等,若有異狀則會跳出提示警告。
邱俊傑表示,這樣的設計不只是將病歷電子化,更能做到決策輔助,降低醫生在工作上可能會產生的醫療疏失。像是近年來老年人口不斷提升,老人的跨科就診記錄相對增長,未必每個專科醫生都對所有藥物瞭如指掌,此時資訊系統可以扮演的角色就是善意提醒,例如與內科藥單發生藥物衝突,這些提醒等於是多一層防護。
在2014年時,天晟醫院更在前一年的iPad查房應用上,進一步發展行動醫療,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來開發行動App。邱俊傑表示,預防醫學是近幾年的熱門議題,基本概念是盡量減少病人到醫院或是停留在醫院的時間。像是行動App中有健康e秘書功能,會推播與病人自身相關的醫療訊息,例如病人有腰痛的問題,就會推播相關的醫療資訊。
此外,行動App中最基本的功能,包含行動掛號、診間就診進度等,讓病人不只能使用行動裝置掛號,還可以用來查詢醫生的看診進度,也可以提醒病人預約掛號時間、預約檢查時間、檢驗報告出爐時間等。
同時,他也表示,預防醫學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自己平時的健康管理,因此,App也提供病人協助記錄身體數據的工具。
不同於市面常見身體數據記錄App,天晟醫院的行動App可以將病人每天記錄的資料傳回醫院,再由醫院的健康管理師協助病人維護健康。天晟醫院未來將結合這個行動App提供線上服務諮詢,例如,病人久未記錄,或數值異常,此時,健康管理師可以透過簡訊、推播訊息,或直接打電話,提供病人協助和提醒。
在最後要離開時,邱俊傑都會親切的與醫護人員打招呼,甚至更停下來傾聽醫護人員的問題,這或許也是天晟醫院能夠提升溝通效率的原因之一。

天晟醫院生醫部營運長邱俊傑:「溝通最大的困難在於資訊不對稱,如何讓資訊對稱,就是透過更多不同形式的交流。」

天晟醫院
● 地址:桃園縣中壢市延平路155號
● 網址:www.tcmg.com.tw
● 成立時間:1991年
● 主要業務:醫療業
● 員工數:1,050人
● 董事長:張育美
● 總裁:徐萬興
● 資訊部門人數:10人
● IT預算:每年2,500萬元
● 資訊部門分工:設有主任、高專、專員與工程師等職務,專責全院資訊業務之推展、資訊設備維護與程式開發並配合醫院目標及策略方針訂定資訊發展。
IT部門大事紀:
●  2007年:啟用醫療影像傳輸系統PACS影像檢查「無片化」
●  2008年:更換HIS醫療資訊系統與醫療儀器自動連線資訊化作業
●  2010年4月:建置診間多媒體叫號系統,提供線上門診看診進度查詢
●  2010年9月:通過ISO 27001國際資訊安全管理標準認證
●  2010年10月~2012年6月:建置電子病歷及互通專案,實施範圍:醫療影像報告、出院病摘、門診用藥記錄、門診病歷記錄與血液檢驗報告等
●  2011年1月:建置全院無線網路,提供醫師使用iPad查房,推動行動化醫療服務
●  2011年4月:醫療影像報告與血液檢驗報告報告無紙化作業
●  2012年8月:建置電子簽核系統與數位知識網系統
●  2013年3月:啟用天晟醫療手機行動掛號APP系統、導入伺服器主機與電腦桌面虛擬化平臺,整合資訊共享提升資訊服務效率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