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嚴長壽.我所看見的未來 南部:以阿里山之名



南部:以阿里山之名

阿里山是外人眼中台灣第一名的觀光景點。如果能連結山上和山下的規劃,那麼,既能抒解山上的開發壓力,也能帶動山下各縣市的觀光發展。

二○○五年,我應邀到嘉義,對當地工商業界領袖和EMBA學生演講。為了引起大家的興趣,一開場,我就問:「在你們心目中,嘉義什麼觀光資源最值得推廣?「台下安靜無聲。十五秒後,爆出第一個答案──雞肉飯,引起全場哄堂大笑。至於第二個答案,是仍在規劃中的「故宮南部分院」。

直到我暗示,「大家知不知道大陸人到台灣,最想看的兩個地方是哪裡?」「阿里山」才被說出來。

嘉義人的反應,我其實不意外。

對大部分到阿里山的觀光客而言,去阿里山和去嘉義,根本是兩回事。嘉義,只是去阿里山途中匆匆經過的城市,很少被安排在行程中。但是,這顯示出阿里山的規劃問題,也就是,阿里山並沒有讓當地人和它產生休戚與共的感覺,以致於嘉義人也沒有將它視為最重要的觀光資源。

眾人眼中的第一名

從日本時代開始,阿里山就是台灣八大奇景之一,它的神木、雲海、原住民文化,以及至今還在華人社會中傳唱的「高山青」,使它在大陸及國際社會眼中,成為與日月潭並列的台灣第一名觀光景點。大陸觀光客到台灣,都指名要到這兩個地方,好像不去就沒到過台灣一樣。

記得我還是青少年時,第一次到阿里山,半夜被叫起床,摸黑去看日出。我和一群人興奮地等待,當陽光出現,剎那間天地一片光明,真的非常震撼。不過,當我從事觀光業後再上阿里山,看到的,幾乎都是問題,連日出都難以引起我的興致了。

「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現在成為很熱門的議題,事實上,早在李登輝先生執政的時代,這件事就曾有過一線曙光。

一九九四年,我擔任台灣觀光協會會長。曾具名邀請大陸國家旅遊局局長何光,以「中國旅遊協會會長」名義來台,大陸方面也釋出善意,率領當時重要的局處首長,以及大陸最具規模的國營旅行社「國旅」、「中旅」和「青旅」的代表和董事長,一起訪台。

代表團希望能與台灣探討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的可行性。後來,因為李總統提出「兩國論」,事情才又停擺。

那時候,我就明確地向相關單位建言,改善日月潭和阿里山的觀光條件,是兩岸觀光第一階段的當務之急。因為不管我們的看法如何,這兩個地方必然是大陸旅客的首選。

遺憾的是,政治翻來覆去,始終沒有做出經得起考驗的計畫。

國家風景區輸給民營遊樂園

最近幾年,日月潭因為頂級飯店涵碧樓進駐,形象大幅提升,也對其他飯店起了示範作用,像是重新整修的中信飯店集團的汎麗雅酒店,真是脫胎換骨,讓人耳目一新。

而阿里山,雖然交通部觀光局設立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後,也陸續改善一些公共設施,增設瑞里遊客服務中心、圓潭自然生態解說中心,但離大格局的規劃思維,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當然,這跟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工及共識,有密切關係。

二○○六年,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一年的遊客,大約一百萬人次,還比不上山下的主題樂園劍湖山世界,它的遊客量,一年約一百四十萬人次。阿里山,一個國家風景區,傾國家之力發展,遊客人數居然比一個民營的遊樂園還少,看起來似乎很不符合經濟效益。

事實上,阿里山的開發是有瓶頸的。我認為,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無法解決山上住宿的問題。

山上空間有限,沒辦法再大興土木建設旅館和餐廳,而且,山上缺水、缺電,得從山下運輸,成本很高。如果旅客人數增加,不只要擴充電廠等設備,還要規劃更多道路、停車場。為了滿足山上遊客的需求,這些成本卻要由所有納稅人負擔,似乎也不公平。

交通運輸也是個難題。二○○三年一場颱風,造成阿里山半年道路不通。一場天災,就有半年無法做生意,阿里山要發展,確實有先天的限制。

但是,如果山上沒辦法開發,為什麼不在山下發展?

我們只想到要開發阿里山的頂端,卻完全忽略山底下更寬闊的空間。事實上,山頂那片小小的地,絕對無法承受大量人潮造成的傷害。

目前的情況是,即使山上旅館客滿,山下也因為沒有適當的住宿環境、遊憩設施,無法吸引旅客留宿。旅客下山來到嘉義後,最多是吃一碗雞肉飯或買個紀念品,就離開。

政府應該運用阿里山上的資源,來發展整座阿里山,包括阿里山腳下,也就是嘉義的觀光事業。不僅要經營第一階段走馬看花的遊客,更要經營願意多住幾天、放慢腳步的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旅人。
近在咫尺又似乎相隔兩地的阿里山和嘉義,如何產生連結?

用纜車連結山上和山下

政府曾經表示要在台灣知名大山興建纜車,這計畫,引起環保人士和部分登山團體強烈反對。我也不贊成在玉山、雪山上蓋纜車,好不容易保留的淨土,實在不宜再開發。

不過,一位來自瑞士、上過阿里山的朋友向我提出一個問題:阿里山能不能有纜車呢?這給了我一些靈感。

阿里山的火車,或許可以部分用纜車代替。

現行的鐵路,只留下由奮起湖開始最精采的「之」字型路段,把數十公里的鐵道,大部分還給大地。其他路段,像是由山下到石卓、石卓到奮起湖,則改由纜車做為替代運輸工具,纜車只在起始點、終點,和幾個中間點架高塔。

不同於玉山、雪山,阿里山是已經充分開發的景點,如果說公路、鐵路、停車場等設施會對大自然造成傷害,阿里山也早就有了相當的破壞,增加纜車來替換原有的鐵路、公路及停車場問題,兩害相權取其輕,也算是對環保問題的相互妥協。另一方面,限制遊覽車上山。公路只做為當地工作的補給路線,而不是主要運輸道路。這樣不僅節省能源、減少停車場,就算觀光客增加,道路也不用再拓寬、維修,可以省下大量成本。

如此,搭纜車、森林鐵路遊阿里山,整個上山過程,就是一趟完美的體驗。

當然,能不能以纜車取代現有的鐵公路運輸,仍需要地質與環評專家進一步評估。只是,初步看來,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替代方案。

即使沒有纜車,如果我們能在阿里山周圍或山腳下,提供高品質的度假飯店或民宿,像峇里島烏布山上的愉悅體驗一樣,旅客自然就會多留幾天,體驗阿里山的壯闊和靜謐。

而不只是當天往返,看一眼阿里山頂的森林和神木就走掉。

山腳下的嘉義,只要做好觀光建設,哪怕沒有發展機會?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