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7日 星期六

向瑞士學習七種智慧(4)

▓啟用充滿活力的年輕人,人才為資本

向瑞士學習的第五項智慧即是將人才視為資本,並予以活性化的體制,尤其是應思考該如何建立啟用年輕人的體制。

「若從直接薪資來看,瑞士的勞動成本比德國高出許多,但從社會保險及有薪休假等附加成本來思考,瑞士的勞動成本較低。若再從勞動生產力來看,便顯得更低了。」瑞士聯邦經濟部的外國企業招募部門──「瑞士定位」的承辦人,邊引用統計數字,邊向我強調這點。瑞士薪資之高已是世界聞名,但這位承辦人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極力主張勞動成本與生產力相符合。

支撐瑞士歷史性發展的要素之一,便是瑞士人勤奮努力的傳統文化,想享受豐裕的生活就必須認真工作,日本亦同,即使目前此種文化已經式微,但日本人認為勞動就是美德的觀念仍非常強。這種「人才為資本」的概念,瑞士與日本可說是不謀而合。

然而瑞士學歷普遍較低的問題卻非常嚴重。瑞士的學校體系裡,孩子必須在十歲左右即決定未來要走的路。因此孩子們從小就被分成兩種,一種是想進高中、然後再進大學的學生,另一種是從一般中學升學至職業訓練學校的學生,兩者完全被區分開來。「智慧能力不高,卻勉強接受高等教育,對學生而言也是一件不幸的事。」此種想法深植於瑞士人的腦中。雖然小學老師依成績將學生分成兩種,但父母的想法也占了極大的因素。

這兩條路線必須是「無論走哪一條都是正確」的未來展望,否則即無法成立。以前的日本,大部分人民均認為從好大學畢業後,進入好公司,才算是成功的人生,因此兩條路線明顯區分的做法,在日本社會無法成立。而瑞士支撐「無論走哪一條路都是正確」的關鍵,應該可說是巨匠制度,原本巨匠指的是正式參與職業工會等,由技術人員結合而成的組織成員,他們均握有極大的權益。從歷史來看,瑞士的州政府向來由此類職業工會所把持,瑞士因此可說是巨匠的國家,此種傳統仍延續迄今。原本這種教育制度可培養有能力的技術人員,同時協助建立國家的產業基礎,然而最近這些階層的年輕人水準卻有下降的趨勢。

傳統的巨匠制度除了傳承技術、創立高度的職能組織外,也代表將可因此獲得某種權益。舉個例子來說,瑞士的開業制度規定,若無巨匠資格就無法開業,但巨匠資格卻很難取得。換言之,巨匠制度很可能成為阻礙經濟成長、技術發展的絆腳石,可是對於政策瑞士人還是有其他的簡便方式,規避資格取得的限制,例如開設新餐廳時,只要向具有餐飲巨匠資格的人借用其名義,即可以取得營業許可。反過來說,巨匠只要出借自己的名義,便可獲取收入,不需要任何努力,這種弊端極為明顯,因此瑞士政府當然開始著手修正巨匠制度,避免既得權益者再繼續不勞而獲。

而瑞士的大學生現在仍稱得上是特權階級。由於職業教育普及,所以和其他先進國家相較,瑞士的大學升學率不算高,學生也因此受到非常優厚的禮遇。很多學生不但不用繳交學費,還可以領取獎學金,也有不少年近三十的年輕人,仍以學生身分過活。

透過這種菁英式教育,瑞士學生的水準遠比歐洲其他國家的大學生來得高。就像出生於德國的愛因斯坦曾在蘇黎世工科大學就讀、執教一樣,瑞士成功地吸引許多海外優秀人才。

自瑞士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一進入職場,大多立即分發至管理職,擔任總公司經理的助理等職務,累積實務經驗後,再派任至駐外單位或工廠等擔任經理職務。換句話說,將大學生以「管理」專業人才予以培養的體制,已經完全確立。二○○二年後,高層頓時出現年輕化的趨勢,使得三十出頭就擔任子公司總經理的例子愈來愈多,給年輕人機會、促進企業活力,藉此讓企業得以成長的方法,看來已經開始步上軌道。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