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縱橫集-獨家代理 是如虎添翼? 還是兩人三腳?

產品公司與通路商,因為同在一條價值鏈上,坐的是同一條船,雙方都希望對方是忠誠而且是全心投入的,特別是在剛進入新市場、或是剛開始合作時;或許是因為看過太多「人前手牽手,人後下毒手」的慘痛實例,許多通路商都希望透過獨家、或合資的方式加深與產品公司的關係;而也有許多產品公司,因為剛進入全新的陌生市場,希望找到一個對當地市場熟門熟路的夥伴,授予獨家或是合資關係,以換來「少奮鬥10年」的快速成效。

但就像【縱橫集】先前提到,面對價值鏈衝突的雙贏與Share Risk處理心態,最重要就是要換來雙方更長期、更好的合作關係。而在獨家與合資的狀態中,其實常常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層面的衝突與矛盾,其中更隱含許多雙贏與Share Risk的處理智慧。

如果透過獨家或合資,就能夠牽手快樂過一生,那當然是最幸福不過;但很遺憾的是,在很多獨家與合資的關係中,人前手牽手、人後下毒手的情節,卻還是經常上演。難道,獨家與合資是包著糖衣的毒藥嗎?

對方開口要獨家,該給還是不該給?

被稱為「黑色大陸」的非洲,過去在全球市場商機競逐戰中,似乎一直是被忽略的一塊。但值得注意的是,繼以金磚四國為首的新興市場經濟成長動能讓全球市場驚豔之後,越來越多過去被忽視的新興國家市場,開始獲得外界青睞的眼光,從中尋找可能潛在的驚人商機,其中,非洲就是近來新竄出的黑馬。

幾年前,我們公司就已開始逐步經營非洲市場,其中,擁有超過1.4億人口的奈及利亞,是非洲主要的產油國家,也是非洲國家當中,我們很早就開始設點投資布局的市場。但過去幾年,因為當地市場還不成熟,因此,我們係透過2家中型規模的經銷商,以打基礎的心態,逐步布局經營當地市場。

隨著近1年來國際油價大幅飆漲,奈及利亞的經濟實力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整體市場也開始有較顯著的機會,於是,我們開始思考是否要調整既有通路架構。經過一番研究評估之後,有家全國性的大型通路商十分符合我們的需求,對方也對與我們合作有很高的意願,而搭上奈及利亞政府積極推動網路通訊基礎建設的投資熱潮,這家大型通路商更是剛接到一筆大型政府標案,讓我們更積極希望爭取與其建立通路合作關係,雙方於是很熱切的展開一連串的合作討論。

但就在我們準備與對方簽約的前一刻,我接到奈及利亞當地同事的電話,他氣急敗壞的說:「那家大通路商,居然在簽約前一刻,要求我們把其他2家過去長期合作的通路商cut掉,只與他們獨家合作,否則他們就不簽約。這不是擺明為難我們嗎?」

看到同事們如此沮喪,我心中很清楚他們的挫折感從何而來,那是一種被對方掐住脖子的不愉快感覺。事實上,不只是在奈及利亞,發生這種要求獨家代理的事,在我們剛進南韓市場時,一連談了5家通路商,每家通路商一上來都是開口要求獨家,讓我們所有的人都不知該如何是好,心想:「這應該是事前演練過的吧?南韓人也未免太團結了吧!」,當時的狀況讓人感覺更不愉快,因為,如果不答應獨家,我們就等於在當地市場完全沒有搞頭。

大體上,在與通路商討論合作的過程中,每家通路商都會提出不同的合作方向與條件,而若調查大部分產品公司最感為難的合作條件,其中「獨家代理」絕對是名列前茅。

事實上,「獨家」這個字眼,其實是很微妙的,因為「獨家」,代表的是通路商希望持有產品公司專屬合作關係,當然是看重產品公司的價值,為產品公司開拓市場所付出的努力、投資,能夠完全專屬於自身,而不必與其他通路商分享。

站在通路商的立場,開口要求獨家,在某些時候是因為看好產品公司未來發展性,既然要求獨家,自然會在合作條件上給予產品公司較多的誘因,以自身價值去吸引產品公司,讓其甘願放棄與其他通路商合作,而未來如果這家產品公司果真出現高度成長,則獨家代理的關係,也自然就會成為防堵其他競爭對手的進入障礙。

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通路商不先衡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而是不論如何都會開口要求獨家,似乎只要合作,就非獨家不可,就像我們在南韓遇到的通路商,幾乎就都是如此。

相反的,站在產品公司的立場,大概都不太喜歡聽到通路商開口要求獨家,因為,產品公司會擔心把全部的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裏的風險太高,如果所託非人,那就等於是全盤皆輸了。

如此看來,獨家代理似乎只是對通路商有利,對產品公司卻是不利的一種合作關係,但真有那麼絕對嗎?

獨家也能雙贏! 但重點是別被綁手綁腳

看看蘋果(Apple) iPhone的例子,蘋果在全球主要市場,都是將iPhone代理銷售權獨家交給1家電信業者,並且只選具絕對主導地位的龍頭老大,蘋果公司因此承受較高的風險嗎?答案是:並沒有。蘋果不但沒有因為獨家授權而削弱其市場競爭力,反而因為其明確獨特的產品價值,讓許多電信業者爭破頭的,想要搶得獨家代理的地位。

再看看,得到蘋果iPhone獨家代理權的電信業者就是贏家嗎?其實不然。因為,這些電信業者為了搶到獨家銷售,提出許多更優惠的合作條件,就有媒體評論這些取得iPhone獨家代理權的電信業者,與蘋果的合作利益其實並不如外界想像的好,甚至可能是空有面子、卻沒有裏子。以此來看,對蘋果而言,獨家通路代理模式下的最大贏家,不是扮演通路角色的電信業者,而是產品供應商蘋果公司。

所以,獨家一定是不好的、不可嚐試的嗎?也不盡是如此,關鍵還是回到產品公司本身的價值、以及所需要從通路商取得的服務為何,更重要的是,產品公司與通路商之間的價值鏈是否能夠順利整合聯結,進而平順快速的將產品公司的價值傳遞到市場終端通路上。

所以,在我接到奈及利亞同事的電話之後,我除了請他先喘口氣、冷靜一下,我也問他:「對方要求獨家,但要求怎樣型式的獨家呢?是全國性、全產品線、全面通路的獨家嗎?你們有沒有再問清楚,他們到底為何需要獨家代理?是擔心我們會變心?還是擔心我們不給足夠的支援?或他們有其他的考慮?狀況也許沒那麼糟,對方提出獨家的要求,也不見得就是個打不開的死結,反而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可以跟對方討論出一個最好合作方式的方向」。

當通路商開口要求獨家時,產品公司其實不用立刻跳起來反對,而是應該要思考,通路商是否有能力承擔其所要求的「獨家」銷售承諾,其能力是足以承擔全面性、抑或是區域性的獨家?是全線產品、抑或是特定產品線的獨家?是長期性的獨家、還是季節期間限定式的獨家?

而這些不同型式、不同性質的獨家代理策略,其實取決於產品公司希望自身產品價值傳遞的速度與型式,以及通路商的能力與服務特性。例如,A通路商可能只在美國西部市場有很大的通路體系與市場勢力,但在美國東部卻是才剛起步,在這樣的情況下,產品公司如果呆呆就把全美國的獨家代理權交給A通路商,那就是一件危險而不聰明的事。

對產品公司而言,「獨家」其實沒那麼可怕,真正可怕的在於完全沒有「條件限制」的獨家。很多公司在與通路商簽定獨家代理合約時,往往都沒有明確的說明獨家代理的區域、通路型態、產品線類別、時間長短等細則。如果運氣好,遇到好的合作夥伴,自然就皆大歡喜,但如果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問題百出、波折不斷,獨家代理就會變成是一場惡夢。

也許有人會問,怎可能有公司不限制條件就簽下獨家代理合約,但事實上,就真的有許多公司抱持這樣的心態處理獨家代理一事。可能是因為疏忽,也可能是因為懶惰,抱持著「租」市場的心態,只想要迅速找個通路商做市場,能賣多少算多少,在這樣的情況下,獨家代理就是最快、也最方便的處理手法。

越南是近2年另一個快速崛起的新興市場,如果有人提早幾年進入越南市場布局,現在應該都會是眉開眼笑的。但世事就是如此奇妙,有個朋友眼光很好,5年前就已到越南去打市場,但當時越南市場還非常小,他也只是想要先試水溫、小小的做,為了省事省力,他就與當地1家小型通路商簽下獨家代理合約,而且一簽就是8年。但近1年多越南市場起飛,所有人都以為他削翻了,而他卻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因為當時所簽定的獨家代理限制綁住了他,既有的通路商夥伴根本就沒有能力把市場做大,所以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商機不斷流失。

類似這樣的狀況,其實就是許多人在簽獨家代理時最害怕遇到的狀況,畢竟世事變幻難測,很難預料未來幾年可能發生的事,所以,在簽訂獨家代理之類的重大契約時,就必須要有更詳細、長期的思考,而不是只想到眼前的狀況,諸如產品線、地理、時間等必要的條件限制都是不可輕忽的重點。

在我們經營印度市場的過程中,因為印度各區域市場的語言、人種、文化、市場型態都不盡相同,因此一開始我們必須借助當地通路的力量,在各個區域尋找代理通路商,並且是以獨家代理的型式經營,而幾年下來,這些原本規模不大的通路商,在我們要產品就給產品、要人就給人的全力支援下,業績成長了好幾倍,有些通路商的規模從幾個人的小公司,變成幾10個、上百人的大公司,再加上大部分通路商有超過60%到80%的營收來自我們公司,合作關係之緊密自然不下話下,而因為明確規範不得跨區銷售等種種限制,讓我們在印度市場的獨家代理通路體系井井有條,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樣。

而近3年,隨著印度經濟快速起飛,我們開始發現,既有區域性獨家代理通路商會賣的產品都還是中低階的簡易型產品,而在高階企業級或電信級產品線上,卻明顯力有未逮,再加上大部分通路商日子過得好好的,其實也沒有太大的動力繼續投資或學習,對我們而言,面對當時整體印度市場持續起飛、其他國際品牌大廠陸續進入卡位的壓力,讓我們開始思考不一樣的模式。

後來,我們決定與某家全國性的大型通路商簽約,但很明確的將市場區隔劃分開來,讓這家大型通路商專作電信業者的生意,而既有區域性通路商仍經營原有通路業務,雙方各有所歸、涇渭分明,這樣的模式因此就快速導入且運作的相當成功。在此其間,我們與區域性通路商或是全國性通路商都曾有過衝突與爭執,特別是區域性通路商發現我們要導入另一家大型通路合作夥伴時,可以想見他們有多不滿,但重點在於,我們用實際的行動與策略展現後續經營市場的誠意,並且是讓他們明確的從市場銷售狀況看到,整個市場大餅是一直在變大,而不是被切割縮小的,雙方共同的價值自然就能回到同樣的長期承諾基礎上。

基本上,很多人對於獨家代理之所以戒慎恐懼,除了因為擔心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以外,也會擔心因此喪失對市場的控制能力。但我想提出來的是,即使是在獨家代理的通路架構下,不代表產品公司就完全無能為力,除了透過獨家代理合約條件的限制與規畫外,產品公司本身也應該要繼續與通路商一起去做市場,才能夠更了解市場,並且隨時掌握市場的狀況,不至於被通路商牽著鼻子走,在關鍵時刻,產品公司就有能力制衡或管理與通路商之間出現的衝突。

通路商之所以會要求獨家,講白了,就是擔心業績會被搶走,就是希望產品公司忠誠,而同樣的,產品公司也會希望通路商忠心不二,只賣自家產品。所以,對合作對象「忠誠」的要求,不論是產品公司或是通路商都是一樣的想法。但事實上,一紙獨家代理合約只有法律上的效益,而不是全心全意的承諾,產品公司與通路商之間的忠誠不應該是被逼的,而是應該建立在價值與綜效上的結果。

如果產品公司承諾給予更多資源,協助所有通路一起把市場做大,所有通路商可以分到的餅都變大了,在雙贏與Share Risk的處理模式下面對獨家代理的關係,獨家或不獨家,其實或許就沒那麼重要了,既有的衝突與矛盾,其實也就在過程中消弭於無形。
(本文由曹安邦口述,記者陳慧玲整理撰寫,讀者若對文章內容或對相關議題需進一步討論交流,歡迎來信至irene.chen@digitimes.com信箱發表高見。)

曹安邦,現任友訊科技D-Link International總經理,負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東、中南美等多個新興市場,參與資訊通訊產品業務行銷工作經歷超過20年。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