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惑人心的魅力──美麗的國土
應向瑞士學習的第四項智慧是美麗的國土。
瑞士自然景觀優美,吸引全球各地旅客前往觀光,反觀日本的國土,雖然各地保留部分美麗的景觀,但對自然的破壞卻逐漸加劇。請各位不要忘了,一百四十年前,日本尚以亞洲數一數二的美麗國家而自豪。
幕府末年到訪日本的許多外國人,為日本的美麗風景留下優美的文字,並傳頌至今日。瑞士人也在其中,一八六三年(文久三年),瑞士的官方使節艾蒙‧亨伯特初次到訪日本,一八七○年(明治三年)出版報告文獻,近來由講談社學術文庫復刊,書名為《從繪畫看幕末》,透過亨伯特豐富的文字表現,可以了解他待在日本十餘月期間,當時所見所聞的日本風俗民情。
亨伯特對日本的田園春天描寫如下:「稻田裡早發的植物以及位在丘陵頂上的許多常綠樹,雖然同處一樣的緯度,卻沒有任何一處重複相同色調,多樣色彩訴說著日本的春天已然到來。尋找比春天植物綻放更絢爛色彩的花朵,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亨伯特接著寫下如下內容,表示這種景觀全靠日本人的努力方得以維持。
「風景畫的背景由松、杉、竹、樅、月桂樹、橡樹等暗色系的植物組成,在一片繁盛的綠蔭間點綴著菜園,農家周圍有清新嫩葉與明亮花朵組成的花壇。這裡有看起來像野生桑葉般的闊葉,那邊則有彷彿吾國蘋果樹般茁壯的山茶樹,再過去還有櫻花、杏花、桃花,顏色或雪白、或豔紅,各種不同的花朵參差綻放。一般日本人對採收果實極不感興趣,照料樹木僅是為了豐富花朵的種類。」
在亨伯特眼中,最能代表日本風景的,便是隨風搖曳的竹林遠景。
「我最喜愛宛如巨大蘆葦般的竹林,無數的竹子聚集成一個群體。竹子有高大而挺直的綠色竹幹,此外還有支撐茂密竹枝的強韌細竹枝,處處環繞無數的長葉,彷彿在空中樹立數千支旗幟般迎風搖曳,沒有比這更美麗的風景了。竹林是日本原始風景裡,最難能可貴的傑作。」
亨伯特的報告文獻裡,包含許多鉛筆畫或木版畫。據說這些畫作有些來自他口中的「贊助者」所畫,有的則是從當時的古畫店等地取得。
亨伯特甚至曾說:「或許只有瑞士的風景能與日本的此種自然美景相提並論。」這位當時到訪日本的外國人,對日本的景觀,尤其是美麗的田園風光讚不絕口。還有稱得上是旅行業始祖的湯瑪斯‧庫克(Thomas Cook)等人,也深深為日本之美所吸引,並介紹給歐洲人。
然而這些值得向全世界誇耀的美景,現在大多已消失。
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所長川勝平太教授,在著作《創造「美的文明」──超越「權力的文明」》中指出:「(明治以後)日本希望透過產業發展、資本主義發展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從原本擁有優美文明的國家,企圖成為權力文明國的結果,造就了景觀其差的國家。」
川勝教授同時將明治後一百三十年來的日本演進歷程,總結為以下意見,在岩倉使節團一行人眼中,歐洲霸主英國是「藉由貿易立國而達成富國化與重視海防的強兵化」的典型「權力的文明」,而「堅信『近代化就是都市工業化』的日本使節團,便以『權力的文明』為目標」。
相對地,英國在這段時間裡則變成「直接、間接受到日本影響,希望成為有美麗英國式庭園裝飾的國度,就這樣經過了一個多世紀。雖然英國國力衰弱,但現在已成為優雅的田園景觀國家」。
川勝教授更進一步指出,「英國透過工業革命實現『權力的文明』後,藉由與日本接觸的機會,踏上了『美的文明』之途。日本自岩倉使節團開始的一百三十年內,實現了『權力文明』,現在的日本該朝什麼方向前進?這個答案應該已經非常明確。」川勝教授同時提出日本應成為位於太平洋「庭園之島」的構想,讓日本等於「Garden Islands」。川勝教授不斷呼籲,「恢復美麗的景觀是日本的文藝復興,而且可以實現。」
一提到「美麗的國土」,或許一般人的印象容易認為太過理想主義,不適合在現實環境裡當成經濟政策或國家的施政目標。但若從瑞士的例子來思考,以「美麗的國土」為施政目標,將可撐起一個國家的生計大業。
打著改革旗號的小泉內閣,姑且不論其改革的實際內容,但可以確認的是,他想改變日本的國家生計大業策略,簡單說就是「促進對日投資」以及「吸引海外觀光客」。日本向來將「人才、物資、金錢」拚命往海外送,現在也打算開始從海外吸聚「人才、物資、金錢」。前首相小泉親自參與演出的宣導廣告〈投資日本〉,已開始於國外的電視媒體中播放,以宣傳對日投資的計畫。
日本旁邊有個「市場經濟化完成的中國」,彷彿是龐大的黑洞,不斷將「人才、物資、金錢」全吸進去,或許正是看到此種情況,日本的政經界才產生危機感,擔心日本將會變成亞洲邊陲的區域型市場。
該如何建立能集聚人才、物資、金錢的國家?
其中一項方法──「美景」,長年以來並未出現在日本人的想法當中。然而如同川勝教授所言,「美景」曾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若能重新喚起「美麗的國土」,對日本而言,無論是象徵上或實質上的意義,相信都有助於成為強而有力的「品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