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1日 星期六
名人講堂-PChome營運長謝振豊----Web 2.0式微?電子商務網站靠向B2C
Web 2.0式微?電子商務網站靠向B2C
網拍C2C需求仍在 待新機制挖掘底層潛力
謝振豊曾經擔任宏碁(Acer)電腦歐洲子公司副總經理、廣達(Quanta)電腦歐洲子公司副總經理;於2000年時加入網路家庭(PChome online)國際資訊,目前擔任PChome營運長一職並掌管電子商務事業部門。
商品供應和需求是真正交易的2端,其中協助的任何角色都稱之為廣義的通路,至於電子商務(EC)中所謂的C2C、B2C或是B2B2C,都是讓交易發生的過程,很多B2C業者會進到C2C平台供應商品,也有很多C2C業者成長之後,會變成B2C的型式,所以用B2C或C2C區分電子商務的型態,只是一個大概而非絕對的分法。
因此回歸到交易的本質,供應者可以取得利潤、消費者可以滿足需求,如果C2C的機制可以滿足上述2方的需求,就可以繼續長大,但實際上卻不容易,例如,B2C的進貨規模大、也能取得較好的價格,1家網路商店可以單月賣數千台筆記型電腦(NB),C2C業者再大也很難有上述的能力。
C2C的發展是以C2C為名,實際上卻在往B2C靠攏,大型網路拍賣業者已經可以是B2C中的供應商,許多網路拍賣平台的機制也在鼓勵大型的賣家往B2C靠攏。
不過,C2C的特色在於廣義的上游供應商是非常多元的,就以台灣的露天拍賣來說,至少有20萬以上的供應商,商品件數約800萬個,但是PChome經營電子商務至今,也才5,000多個供應商,約40萬種商品,但是,B2C可以提供價格、信用、服務的後續,所以,銷售的總體成績或許可和數百萬商品種類相互比擬,或是稍微好一點。
C2C理論上應該是全民供應者的概念,以台灣市場就該有2,300萬個供應商,網路拍賣龍頭eBay的起源來自於交換糖果罐的需求,然後相互各取所需成為C2C原本的精神,如果網拍平台上的每個人都能獲得滿足,就是C2C最大的好處。
C2C往B2C靠攏並不見得是對的事情,不過,並不是C2C真的退燒,而是網站業者故意導向這樣的發展,因為B2C明顯對網站業者的利益是較大的,由於C2C的供應商太多元,網站想從中取得手續等費用的困難度較高,太過於個人是不容易處理的,但是商店的目標是較明顯的,加上經營的業者也有繼續發展的需求,因此在網站考量本身的利益之後,才有這樣的變化。
小標:C2C未式微 底層待開發
C2C其實也沒有式微,只是沒有人去服務真正C2C的需求,一般人真的想上網拍賣商品,要申請帳號、認證、上傳照片、填一堆表格,最後選擇是放棄,就算真的成功交易,但是電子郵件往返、物流、轉帳,來來回回的過程還要老半天,C2C需求仍在,只是網站業者沒有給予真正的服務。
現在還能在C2C平台存活的使用者都已經相當專業,但是,實際上專業者卻只佔潛在市場的2%,網路拍賣平台漸漸也不再有原本「交換」的精神,而是純粹以「交易」為主,其實C2C還有很大的需求,如果有網站按非專業者的需求進行開發,真正底層就會出來,C2C網拍的底層需求確實存在,只是機制不足。
C2C因為供應者多,初期發展比B2C來得更快也更受矚目,後來發現這些C2C沒有為網站平台業者帶來收益,因此,轉而一直鼓勵專業的使用者,也就漸漸忘了廣大的大眾,從機制的設計等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像是讓大型賣家的商品往前曝光、或是可以大量上傳等,逐漸無法讓其他大眾在C2C平台上完成夢想。
小標:Web 2.0全民精神 獨漏C2C
Web 2.0原本是想用一群人共同的力量,由大眾貢獻經驗、有價值的東西,當然其中有不同的工具,可以是提供文字、知識的部分,或是像C2C一樣的交易過程,以知識的分享來說,在非特定題目的前提之下,專業與非專業的差別並不明顯,甚至可以說是不同人、不同領域的知識可能是等值的,這部分在Web 2.0是成功的。
但是,C2C的交易並非如此,每個人可以提供的商品、價格、服務是不等值的,加上網站業者往B2C發展,也造成往專業靠攏的現象,因此服務Web 2.0的C2C網站可以說漸漸不存在。如果Web 2.0稱之為「全民精神」,現在可能沒有1個網站符合C2C的需求。
小標:海外業者搶入台灣 相中成長力
觀察海外的業者加入台灣電子商務戰局,以日本樂天來說,訴求的重點應該不是台灣市場,而是在思考下一個成長動力來自何處,台灣的經濟規模雖然小於鄰近的日本市場,但是,就樂天對企業成長的訴求而言,只要能搶到和當地一樣的市佔率,就可以有一定的空間。
當然,台灣的網路市場發展被低估,可能是被海外業者相中、評估還有往上空間的因素之一,以資本市場的表現來看,台灣掛牌的網路公司只有PChome、一零四等2家,遠低於日本、南韓和美國的家數。因此,台灣對網路產業是低估、關注較少的,顯然台灣網路產業發展比應有的水準還低,反而空間會是大的。
以南韓為例,許多商品在網路上的銷售量已經超過實體通路,至於經常性在網路上購買各類商品的人口比例,可能高達40~50%,但是台灣市場卻不到20%,所以海外業者觀察台灣的時候,就會發現還有很大的空間。
小標:台灣網路產業 發展仍待努力
同樣以南韓為例,當台灣還在談1M、2M、8M的頻寬,南韓卻都已經是20M,所以,當地的購物網站可以快速地供應圖片、影像,設計上會有更多的選擇。當然對網路的投入程度也必須觀察,如果政府把光纖視為重要基礎建設,網路連結效率提升,整個社會的效率也會跟著提升。
此外,網路可能做了很多事都只被視為正常,例如,提供大量、低價的好處,通常不會被彰顯出來,但是,只要1個錯誤就會被擴大,網路最大的特質就是「量」,相較於實體通路,網路所造成的失誤率,包括標錯價、配送錯誤等,比例上都遠低於實體通路業者,不過還是不容易獲得認同,這部分則得改變整個社會的觀感。
(謝振豊口述,林宗勳整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