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嚴長壽:我所看見的未來 提升料理境界:美食王國的幕後工程



提升料理境界:美食王國的幕後工程

要成就一個美食大國,背後有極深的功夫和努力。精緻的食材、高超的廚藝、創意的行銷、優雅的環境、成熟的顧客……台灣還得在這些基礎上,精益求精。

吃,是漸進式的發展,是層層的累積。有優秀廚師,也要有上游的新鮮食材、精彩佐料、先進設備,下游的創意行銷、貼切服務、聰敏饕客,這個行業才會進步。台灣要成為美食王國,也一定得在這些環節下功夫。

我曾經跟著法國廚師協會會長,清晨四點,到巴黎的中央市場參觀。那景象,讓我嘆為觀止--法國做為歐洲的美食龍頭,果然不是浪得虛名。

這裡幾乎是所有歐洲頂級食材的集散地。光是龍蝦,北從北歐,南到南非,深水的、淡水的、寒帶的、溫帶的,包羅萬象。單單乳酪一項,也有近千種品牌,供顧客挑選。更別說,還有各種肉類、蔬果,琳瑯滿目。

中央市場不僅食材多元,而且,有最好的配送系統,確保食材新鮮到家。

機場就在中央市場旁邊,採購完畢,各種食材立刻打包送到機場,轉運到世界各地的市場。不管採購者從何而來,打算把食材送到何處,中央市場都能以最快的速度達成。

這也使得全球食品採購商,不得不到此地集合。

法國名廚就幾乎每天都到中央市場找食材。一大早,他們必須掌握當天什麼食材最新鮮,萬一某種食材品質出狀況,也可以立即在現場找到替代品。

不像台灣多數廚師選用食材時,大都倚賴供應商處理與配送,無法掌握最新狀況。

一隻雞可以賣一萬元

食材的確是成就美食很重要的一環,但是要維持品質,難度很高。

以雞肉為例,每隻雞每天運動的時間不同,吃下的飼料多寡也很難控制,肉的彈性當然就不同。怎麼確保品質和肉質的一致性?

歐洲,早就有一套科學化的飼養方式。

法國的「布列斯雞」(Chicken de Bresse)聞名國際,是所有饕客眼中的珍品。為了讓每隻布列斯雞吃起來口感一致,雞農必須遵守嚴格的規定:每隻雞要有十平方公尺以上的露天圈養空間,至少九週的自由放養天數,而且飼料中要含有一定比例的穀類和蛋白質。

甚至,連放養布列斯雞的土地也有要求:每養過一群布列斯雞後,這塊土地必須休息,像稻田的「休耕期」一樣,等土地恢復地力,再迎接下一批。

因為縝密的品質控制,使得布列斯雞被視為法國的頂級食材。每年產量不到一百五十萬隻,限量供應。一隻布列斯閹雞售價近萬元台幣,幾乎只提供全世界最高級的法國餐廳使用,說是「雞中之王」,一點都不為過。為了替這個品牌背書,每一年除夕,全世界歡欣慶祝時,冠軍的布列斯雞還會被當成獻禮,隆重的送到法國總統的餐桌上,成為總統的年夜飯主菜。這個尊榮,讓雞農更下苦心飼養出品質絕佳的布列斯雞。

法國的另一道名菜,生蠔,也有嚴格的季節管制。

法國沿海城鎮,自動自發訂下一個規則:每年五月至八月禁止採收生蠔。這期間,任憑有天大的本領,也無法從市場上買到生蠔。禁採的目的,是讓生蠔有足夠的時間生長,到冬天時,才能長得又肥又大,同時也避免夏天細菌繁殖較快,容易發生食物中毒。

除此之外,法國政府對每種食材都有完整的規格要求,唯有通過這些認證,才能貼上代表品質保證的AOC標章。

即便是佐料、配料,像歐洲的火腿、香腸,在生產過程中,也有極細密的規格化要求。不像東方的醬菜、米醋、陳年辣椒,還用傳統農業時代的概念與衛生條件在製作。

從這些例子可以發現,中菜食材還有很大的空間值得追求--我們必須用現代化的觀念,參考國際的作法,必要時和學術界合作,一起建構食品生產的規格。

中式口味,西式技術

好的廚師是創造美食的靈魂,但是,在國際化的競爭中,廚藝一定得精益求精。跨界學習,激發創意,是最有效的方式。

台灣匯集了各大菜系最優秀的廚師,其實是跨界學習的難得環境。可惜,菜系之間卻存有門戶之見,彼此不相往來。最明顯的例子是,點心。

西方廚師非常擅長做點心,各種風味、不同造型,讓許多人愛不釋手。可以說,點心是他們的強項食品。他們的技術,尤其是設備的研發,確實比較精湛。

中式的點心師傅不必丟掉我們在口味上的特色,但是,烘焙方法、調配過程,卻不妨大膽向西方取經。我相信,融入新的技術,傳統美食一定更能風靡現代人。

台灣很流行的伴手禮--鳳梨酥,連外國人來台灣也不忘好好採購。它就是中式口味、西方技術的典型產品。

早期的鳳梨酥,外皮比較硬。近幾年,師傅引進西方的烘培方法,將用油從豬油改成西點常用的無水奶油,再用西式模具做造型,使鳳梨酥嚐起來更香酥,外型也更精緻。

蕈類食品也是如此。我們研發出來的新蕈種,如杏鮑菇、猴頭菇,長相美麗但口感不足。相較於西方的各種蕈類,像松露、尾松菇、小黃菇,風味非常精采,很值得中廚師傅借來做為中國菜的食材。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