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全球重心轉亞洲 亞洲經濟力量在KIIC四國】 亞洲「金」歎號!

《遠見》直擊印尼、韓國現場 印尼擁有2.4億人口的內需市場、政治穩定、外資投資金額高、豐富天然資源、基礎建設火紅的五大優勢,即使面對地震、海嘯、恐怖分子陰影,仍然被看多家外媒看好,預測從2011年起,年經濟成長率逾7%。看準這個趨勢,不少台商已紛紛卡位成功,享受甜美果實。

韓國憑著政府迅速且強有力的作為、善用中國內需市場、大集團化危機為轉機、以及逆勢投資的超高手腕,在在讓韓國經濟領先全球復甦。

同樣身為亞洲四小龍的台灣,能汲取什麼經驗?

亞洲,全球經濟和治理重心
全球經濟重心由西向東轉移,G20取代G8,KIIC四國角色加重,除了中印之外,印尼、韓國也備受注目。

無人不知,印度象與中國龍,是亞洲崛起的代表。但在這一波全球經濟衰退之中,還有兩個亞洲國家,不能被忽視。

他們是印尼與韓國。一個是被忽略的第五塊金磚,一個是走出風暴復甦最快的國家。

「從今天起,大家都要關注KIIC(Korea,Indonesia,India,China)的發展!」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拉赫曼(Jean-Pierre Lehmann)不久前指出,在亞洲崛起概念下,有四個亞洲國家是歐美要更加關注的,那就是:韓國、印尼、印度、中國。

拉赫曼認為,亞洲未來不僅將是「全球經濟重心」,更將是「全球治理中心」(global governance)。因為如果G20取代G8,擔當起全球治理重要角色,那麼KIIC四個會員國,未來角色勢必非常重要。

拉赫曼不寂寞。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也說,我們正在親身經歷一個「新亞洲半球」的開幕式,這意味「全球力量將無可阻擋地轉移到東方」。馬凱碩最近在《金融時報》為文分析:當亞洲國家接受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奉行自由市場經濟時,將來就極有可能,成為全球市場經濟以及大西洋憲章為基礎治理結構的看護人。

的確,KIIC的底蘊,就是經濟成長力。用簡單的比喻,來看看這四個國家。

「中國的經濟,就像走在一條平整的高速公路上。13億人,現在以80英里的時速向前衝。
印度的經濟,同樣是一條高速公路,但是路面卻是坑坑疤疤,載著12億人的遊覽車左閃右躲,找機會加速向前行。

印尼跟印度很相似。雖然這部車比較小台,只載了2.4億人,但眼前的路上,坑洞似乎沒有印度那麼多。

韓國,是出口大國。這台小跑車,永遠在尋找下一條新興市場的高速公路,好好瘋狂上一回。」

亞洲內需抬頭,海嘯影響小
亞洲35億人口擁有龐大內需市場,消弱金融海嘯的影響,今年經濟成長率可望成長1.7%,和先進發展國家的-3.4%相比,亮眼不少。

根據聯合國委員會的統計,從1950年以來,全球共有13個國家,擁有25年以上的7%經濟成長率,中國、印尼、韓國都是其中之一,印度也將在不久的未來加入這行列。

在人口上,中國、印度、印尼,加起來擁有全世界40%的人口。亟欲脫貧的龐大人群,消費力已經是全球注目,更導致破壞式創新的發生,如山寨機。

《經濟學人》曾為文分析,亞洲雖有35億人口,但目前內部消費仍然不足,去年各發展中國家消費占GDP總量,比例僅47%。換句話說,亞洲仍是一個出口機器,帶動各國經濟發展的動能,仍是先進國家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特別是美國。
但金融風暴後,情勢正在改變。中國、印度、印尼,都憑內銷市場活力,或高或低抵銷了風暴帶來的大衰退,沒有落入負成長陰霾。 率先提出金磚概念的高盛首席經濟學家O’Neill分析,這次金融海嘯凸顯了新興國家和發展國家脫勾(decoupling)已經發生!

根據IMF估計,今年度先進國家經濟體經濟將萎縮3.4%,但新興經濟體則可望成長1.7%。至於到了明年,中國經濟成長率上看9%、印度可望達到6.4%,遠勝美國的1.5%、日本的1.7%與歐元區0.3%。

亞洲自由貿協,九年來從3個增至56個
更值得注意的是,透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亞洲各國正亟欲打破彼此間的壁壘高牆。說得更直接一點,亞洲「內需」大門,正一點一點被推開。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統計,亞洲各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數量從2000年僅有三個,快速增長至今年8月底的56個,其中有19個FTA涵蓋16國範圍,使得整個亞洲,成為一個有力的新興貿易區塊。

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學家Ganeshan Wignaraja認為,過去談亞洲整合,像是個遙不可及的夢,但現在局勢已經比過去明朗得多,各國一致希望亞洲擁有更理想的經商環境。例如印度經貿能見度已愈來愈高,包括印度已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ASEAN-India CECA),也與歐盟、中國都正洽簽貿易協定中,顯示印度經濟與國際間接軌愈來愈順。

「15年前,韓國只看美國市場,對中國、印度毫無感覺!」韓國產業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金道薰說,1997年韓國出口總值僅1362億美元,但到了去年,成長兩倍之多,達4220億,數字相當驚人,就是不斷前進新興市場的成果。(見頁289表4)

台灣與中國計畫簽署ECFA,但進度比韓國慢了許多。1998年,韓國平均國民所得只有台灣的54%,去年則為1萬9231美元,台灣卻十年都在1萬6000美元徘徊。

對台灣來說,韓國經驗是借鏡,也是警惕。在亞洲競局中,台灣必須盡快找到屬於自己的利基位置。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