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中國ZARA研究--服裝品牌要如何才能從"製造"走到"創造"

轉貼自 http://blog.vsharing.com/ZARA_CASE/A407282.html 朱驛清

我國的服裝行業因為缺少有競爭力的知名品牌,造成利潤空間低的局面,因此,只能依靠相對廉價的勞動力來經營市場。那麼,服裝企業靠什麼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創新型;靠什麼實現從狹義的以成本競爭轉向以品牌競爭,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呢?這是整個服裝業一直思索的一個問題。曾有一種說法"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技術,三流企業賣服務,四流企業賣產品",說明了企業從低層次競爭到高層次競爭的過程,也為企業的發展指明了道路。幸好,業內的一些高瞻遠矚的企業,看到這種競爭格局的改革之路。 2005年11月3日,由中國服裝協會、報喜鳥共同主辦的"2005'中國服裝業創造之路'"高層論壇在上海開幕。服裝業吹響了由"製造"到"創造"的經營策略轉變的號角。

從"製造"到"創造"是一種質的改變與飛躍,這種改革改變了單純以依靠廉價的勞動力,來創造利潤價值的局面。也提升了企業整體的競爭實力,能使企業步入一個良性的道路。但如何改,怎樣改,相信,目前許多中小企業對整體的思路不明朗。在這裡筆者想以初步的思路做一個探索性的概括。

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核心部分是指服裝設計的創新。眾多中小服裝企業,對於服裝設計的認識,還停留在一種"抄版"階段。他們的設計力量很單薄,設計人員一般是一些剛畢業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而無實際操作經驗。他們在服裝設計上抄國外的版,導致了國內服裝企業款式雷同。這對於服裝品牌來說,是一致命打擊。試問,沒有真正適合於市場,適合消費者的服裝款式,即使通路、營銷策略全部做到位,也只能賺得個"雷聲大,雨點小"的結局。因此,企業從"製造"到"創造"的轉型,應重點抓服裝設計技術的創新。在這一點上可以讓企業參考IT業的巨頭-華為。華為每年從營業額中拿出不低於10%的資金作為研發,並在全球包括美國的矽谷、瑞典、印度、俄羅斯,以及中國的深圳、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杭州、成都等城市建立起11個研究所,這是其獲得成功的基石。因此,服裝企業技術的創新,應重點培養自己的設計隊伍,並且,投入資金,讓這些設計師了解市場、了解消費者的需要、了解國際流行趨勢,才能設計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品牌創新

同樣的一件衣服,如果掛ARMANI的品牌,其價格就會上升幾倍、幾十倍,購買這一品牌,意味著一種身份和地位,這就是品牌的力量。在品牌充斥的今天,一些大型服裝企業主都以品牌經營來確定企業的戰略路線。但中小型企業對於品牌的認識,還停留在最初最原始的階段,認為品牌等同於商標。以為只要給服裝取一個上口的名字,設計一個商標,再請影視明星做服裝代言人,服裝的品牌就建立起來了。這些服裝品牌的介紹幾乎是千篇一律:"品牌定位於18-35歲年輕時尚的女性,追求個性、時尚、前衛"。試想,這樣的品牌,能給消費者帶來什麼樣的品牌識別,能在多大程度上培育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美譽度?營銷泰斗菲力普·科特勒說:"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圖案,或者是他們的相互組合,用以識別某個消費者或某群消費者的產品或服務,並使之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相區別"。名稱、術語、標記、符號、圖案這些元素只是品牌的骨肉,而品牌的文化便是血脈,只有骨肉與血脈相結合,才能使品牌豐滿,富有傳播力。如想起ARMANI,就想起了鷹的標誌,想起了ARMANI時裝質料與色彩的相融相合,光與影的玄妙對比,人體與時裝的相襯相映。 GIVENCHY傳達的是"簡潔、清爽"。這就是成功品牌向消費者傳遞的品牌信息。因此,服裝企業在品牌塑造上,應重點給品牌注入文化,從而使品牌生動起來。

終端創新

 終端創新就是要精耕終端。這種終端的細耕講究實效性,就是開一家門店要讓其贏利,並且富有競爭力。目前,國內的服裝企業講究大而全,動不動就要一年在全國開多少家店,於是,在這種趨勢下,許多店在匆匆忙忙中開業,在匆匆忙忙中夭折。在市場運作中,口碑宣傳很重要,好的口碑無形中能提升品牌的影響力,相反則會給品牌的發展予以沉重的打擊。一家服裝品牌若在某個區域因經營不善而關閉,以後想在這個區域開新的門店,實在是難上加難。因此,服裝品牌銷售終端的鋪展,講究一個循序漸進的效果。如ErmenegildoZegna截止到2004年,全年的營業收入達到了6.34億歐元,在全球的專賣店從前一年的388家發展到408家,可以說他奉行的是穩紮穩打的策略,做好一個區域,再發展另外一區域,而不是盲目進行擴張。

因此終端的創新,要求服裝企業依據企業的實力,以及當地的市場形式,決定是否開店。這種決策的依據是建立在周密的形式分析、充分的市場調查基礎上。而不是頭腦發熱,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盲目的結果,最終會導致企業品牌形象的塑造、市場的再開拓受到嚴重的打擊。

管理創新

服裝企業要實現從"製造"到"創造"質的飛躍,在管理上,必須打破企業目前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縱觀服裝企業,很多是從批發起家的。在批發時,一家人靠的是精誠團結,在市場競爭不是很激烈時,賺得了第一桶金。如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面臨著轉型,管理人員也要求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人才能擔任,相對來說服裝企業中家族式管理人員在這方面比較欠缺。在今天,單純靠經驗,靠摸著石頭過河,若稍微失控,便會使企業走向毀滅的結局。因此說靠原來的家族式人員,根本無法操控企業。因此,服裝企業必須引進職業經理人來管理企業。在引進職業經理人時,企業主在一定範圍內懂得放權,才能真正使職業經理起到能動的作用。並且通過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對引進的人才進行監督,在權力範圍內,放開手腳讓職業經理去做。只有企業主與職業經理人建立起充分互信的基礎,充分運用制度管理或讓職業經理人入股,把企業與職業經理人的命運捆綁,才會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一種良好的互動作用,也使企業步入快速發展之路。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