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新光醫院貫通「無片化」E療流程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31327
文/黃彥棻 (記者) 2005-06-23

在寬頻醫院的願景下,新光醫院資訊部協理吳東泰,近幾年陸續從建置PACS開始,將X光片及斷層掃瞄電子化,未來將引進EIS進行決策資源評估,接著知識管理也會納入計畫。
醫院這樣的地方,多數人是討厭多過喜歡,如何能夠讓待在醫院的時間越短,卻同樣能夠解決病痛問題,不僅需要醫護人員的細心、耐心及專業能力,如何能夠透過科技資訊的幫助,讓整個看病流程更有效率,則考驗醫院資訊人員的功力。

就像一般企業逐步將企業內的文件、檔案電子化,內外溝通用網路貫通,新光醫院近幾年來,也花了許多時間、心力與資源在做這樣的事情。新光醫院資訊部協理吳東泰表示,該醫院首先從「無片化」下手,建置醫療影像儲存與傳輸系統(PACS),將X光片以及斷層掃瞄電子化,未來還會陸續做到電子病歷的建置,並提升到決策支援系統(EIS)以協助醫院營運,甚至做到知識管理(KM)累積專業知識以進行傳承。

PACS上線,醫生讚許

X光片以及斷層掃瞄對於醫生判斷病人的病情,具有很大的佐證效果。只不過,以往在一般醫院,不管是X光片或是斷層掃瞄,從病人拍攝一直到沖洗出片子,然後由醫生根據片子進行診斷,經常需要3天到1週的時間。而病人不僅需要再花費時間和掛號費,來醫院看片子以及聽醫生診斷,醫生也不容易根據既有的資料判斷,開出最能對症下藥的藥方讓病人盡快好轉。而PACS就是,將病人拍好的X光片或是斷層掃瞄,可以透過PACS系統傳輸到主治醫生的電腦上,當病人離開X光室回到主治醫生的診間時,拍攝資料早已傳到醫生的電腦由醫生進行資料判讀。

吳東泰說,新光醫院對於PACS觀察了很多年,會決定採購這套系統,除了院內醫生頻頻催促,希望能夠早日採用這套系統,讓看病能夠有效率外;也是整個PACS系統發展越來越成熟,也越來越普及,整個系統從醫療儀器到網路設備等的價格上,在醫院的財務評估已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便決定進行相關採購。

接著,從2003年1月開始進行導入,4月完成建置,醫護人員也在2個月內完成受訓及上線,上線1個月內,完全斷片(即不再用藥水沖洗X光片,全部是電子數位化)。

搭配「無片化」,醫生的報告格式也從原本的述說形式改成共通格式的「填空題」,這也大幅提高醫生看病的效率,免掉一些無謂文書作業時間。 回顧整個建置過程,吳東泰也說,PACS也是醫院許多上線系統中,唯一一個上線2、3個月,卻沒有被任何一個醫生罵過的。因為PACS對於醫生看病流程的協助實在太大了,不僅帶來醫生的高滿意度,也使得一些堅持不用電腦的醫生,願意進一步接受新科技。

SARS來臨,靠PACS避禍

而隨著PACS建置完成,臺灣正好面臨SARS疫情的大規模爆發,整個臺灣都陷入人心惶惶的驚恐階段,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充滿了猜忌和不信任,醫院因為是SARS病人最可能第一線傳播的地方,更成為民眾避之唯恐不及的限制區域。雖然眾人都避免跑醫院,但還是有許多不得不跑醫院,不論是看病、做檢查、甚至開刀。吳東泰說,當時剛上線的PACS就幫了一個大忙。

以往不論是X光片或是斷層掃瞄片子,從拍攝、沖洗、送片,然後從某一科醫生傳到另一科醫生進行跨科診斷,醫院都配有專人送片。不過在那SARS疫情正烈,每個人都捕風捉影的恐慌時候,PACS的適時上線,讓病人需要拍攝X光片或斷層掃瞄時,可以直接進行拍攝,之後就直接在網路上傳輸。大幅減少SARS病毒可以因為減少人的接觸,而減少傳播的機率。

此外,PACS的建置,也讓醫生能有更多研究的素材。以往X光片沖洗時,往往都只有一份檔案,也曾經發生過X光片遺失,或者被某位有心醫生「收藏」起來,往往造成病人病歷資料不全,或者其他醫生想進行案例研究,經常不得其門而入。但是當PACS上線之後,所有的X光片以及斷層掃瞄,都儲存在公用儲存空間,不僅便於醫生調閱病人病歷資料與病史,對於醫生要進行案例研究,也提高了便利性。

建置PACS,更新前後端設備

由於PACS建置對於新光醫院而言,是一套全新的系統,既有的前、後端設備都無法配合,因此,在引進PACS後,醫院內所有的前、後端設備都需要全數更新。

吳東泰表示,PACS是一套符合國際標準的醫療儀器,可以與各國醫療器材接軌。為了讓其發揮應有的效率,首先,新光醫院將與PACS相關的電腦設備全數更新;此外,為了讓電子化的X光片以及斷層掃瞄片子,可以儘速傳輸到相關主治醫生的電腦上,因此重新佈了光纖網路線。為了讓以病人為主的相關X光片資料都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存取,吳東泰說,目前病人2年內的X光片或是斷層掃瞄,醫生都可以在5秒內調出相關資料,5秒也是醫生所能容忍的最慢速度,為了維持這樣的調片效能,因此2年內的資料都儲存在線上硬碟(On-Line Disk)上面。

同時,為了避免系統當機,他也利用現有的線上硬碟,同時做了3套備份裝置;至於備援措施則還沒有做,主要是那牽涉到備援之後的系統是否能用?資料可以備份但系統如何備份是個問題,建置費用仍高,且難以評估回復時間都是現存的顧慮。更重要的是,除金融業、跨國公司及高科技業外,醫院是否有備援的必要性?因此,這個部分吳東泰說,仍處於觀望、評估的狀態。

目前不論是哪一科的X光片電子檔案,容量大約為1MB,而斷層掃瞄由於片子比較多,至少都有10MB以上;兩者屬於未經壓縮的RAW檔,而檔案格式為「Dicom 3」,因為沒有壓縮,所以可以無限的焦距調整(Zoom in、Zoom out),連灰階的血管都相當清楚,對辨識病人病情有很大的幫助。

引入ILM概念以節省採購成本

傳輸速度可以接受,調片的速度可以忍受,吳東泰說,接下來就是「備份」的問題了。在建置PACS之初,儲存空間採購了3TB,為了便於醫生病歷調閱、查詢,所以必須將先前舊有X光片或斷層掃瞄全數存入線上硬碟,因此在系統運作的第2年,3TB的容量早已不敷使用了。

吳東泰表示,從系統開始運作到現在,已經採購了19TB容量的線上硬碟,而且都是IBM效能最快的鯊魚(Shark)。他進一步說明,因為目前新興的醫療儀器,解析度越來越高,所佔的儲存空間也越大;再者,以頭部斷層掃瞄為例,掃瞄切片一個斷面切成16片或64片,所得到的掃瞄結果的效果是不同的,切面越仔細,能更精準瞭解病人健康狀況,但掃瞄檔案就越大。

越來越佔空間的檔案資料,佔用越來越多昂貴線上硬碟的儲存空間,在資料越來越多,儲存空間越來越不足的情況下,不僅對於醫院的財務部門是一大考驗,檔案的管理、儲存、備份都是資訊人員的大挑戰。吳東泰說,為了滿足醫院兩年以上的資料儲存空間,也為了節省線上硬碟的採買經費,引進了資訊生命週期管理(ILM)的概念(將最重要的資料放置在最昂貴的儲存設備中,並隨資料重要性遞減,自動搬移到更為便宜的儲存設備上),為此還多增加了15TB的ATA硬碟的採購作為第2線的儲存設備。

原先的2座DVD光碟櫃,因目前所有X光片及斷層掃瞄檔案都存在線上硬碟而無用武之地,但吳東泰並不排除,在未來將這2座DVD光碟櫃作為離線備份的儲存工作。這樣一來,ILM的階層式儲存架構大略完成,他笑說,未來只差制訂政策、自動化搬移,便可完成ILM,但只要這些軟體、解決方案不要太貴、讓醫院財務部門無從負擔,或許也有嘗試的機會。

各科「無片化」逐漸完成

將X光片以及斷層掃瞄電子化,吳東泰說,後續最希望達成的就是,讓病人的病歷資料能夠「上網」,透過架設一個網路伺服器,讓不在國內的醫生也可以上網判讀病人的病歷資料,爭取最快時效讓病人痊癒。目前醫生都可透過院內的電腦上網察看病人的病歷,但仍限於院內,未來如何讓醫生就算出差也能照顧到病人,則是接下來的努力方向。

臺灣目前正子斷層掃瞄(PET)正開始風行,許多醫院雖然有硬體,但卻缺乏有經驗的判讀師,若能夠藉由病歷資料上網,可以讓有經驗的判讀師介入協助,對病人權益才是最大的保障。

吳東泰說,多數醫院的X光片及斷層掃瞄「無片化」,都是局部的,要百分之百做到「無片化」,迄今還沒有。目前新光醫院的病歷資料,和近期的「眼底攝影數位化」,以及這幾個月內將完成的「牙科攝影數位化」,包含早期骨科、頭部、腸和胃的X光片及斷層掃瞄電子化,就只剩下最難的心導管部位,短期內仍難以數位化,因為要做到百分之百動態攝影太難,不僅影像過於複雜且更佔儲存空間。雖然仍有少數部門還沒將相關檔案電子化,但卻也是遲早的事。

電子醫生理想難實現

為了提升護士巡房的效率,新光醫院也提供PDA給護士作為巡房之用。吳東泰表示,但因為PDA螢幕小、運算速度慢,可以容納的資料也少,平常若是外出診療時,可以作為臨時運算、儲存之用。因此新光醫院目前是將PDA做為護士觀察病人每天狀態(喝多少水、排多少尿?),用藥(誰用了何種藥品?是否為健保用藥?都可以避免張冠李戴)甚至打針藥品、醫師處方資料等,都可以提升護士照顧病人的品質;而目前每一個巡房護士,都可以將其照顧病人的一週內病歷資料都輸入PDA中,可以讓護士更為瞭解病人的狀態。

雖然護士會用PDA增加巡房時的便利性,但吳東泰說,「電子病歷」仍是醫院電子化過程中的一個大工程,主要仍是因為目前醫院的病歷系統,仍是DOS系統,沒有專屬的GUI圖形介面,嚴重影響電子病歷的發展。他期許在2年內,可以完成電子病歷。

吳東泰認為,電子病歷與電子醫生在本質上並不相同,電子病歷主要是提供病人能夠省錢、省麻煩、早日把病看好且恢復健康,讓醫生看病更有效率;但是,電子醫生本意是希望藉由科技進步,能夠提供更多專業醫生的判斷與建議,協助病人能夠取得更多元的資訊。

吳東泰卻指出,雖然可以藉由科技讓醫院以外的醫生也能提供判斷資訊,但判讀的醫生若不能「同時調閱病人其他相關案例與資料」以及「真正看到、摸到病人的臉色、態度與病症」,只根據片面訊息所得出的結論不見得能切中病因;再者,他認為,醫生其實是一個比較講求獨立判斷的行業,就算聽了5個或是10個醫生的建議,最終做決定的人仍是病人的主治醫生,而所謂的「網路問診」最容易淪為「網路諮詢」,對病人的幫助有限,也成為電子醫生的最大障礙所在。

醫院電子化的下一步?

新光醫院目前已經有PACS、HIS(醫療資訊系統:主要功用在於讓醫生安排病人看病相關流程)和LIS(醫療檢驗系統,除細菌培養需要時間外,其餘檢驗多可在40分鐘內完成報告),目前雖有套裝軟體可以使用,但為了符合各家醫院的不同需求,資訊人員就必須支援相關軟體的客製化需求。

除了上述3個系統外,吳東泰也表示,隨著醫院電子化的陸續完備,接下來會引進決策支援系統(EIS),對醫院營運績效進行評估,不僅調整醫生狀況,看病時間,甚至連流行病症以及季節性的病症,都可以進行分析;另外EIS也可以做為醫院管理階層加速決策的輔助工具,例如若需要採買更新的醫療儀器,相關的儀器資訊就可以作為分析的資料庫。

由於醫生在知識與經驗的傳承上,經常屬於「斷層」,也使得好的經驗或知識,在缺乏有系統的傳承而成為「斷簡殘編」,不僅對醫生而言是一項損失,對病人而言更是。因此,吳東泰表示,在大約2000人的新光醫院中,超過70%是大學以上學歷,累積更多醫生們的經驗與知識,減少新進醫生的摸索與學習時間,將會開始進行知識管理(KM)流程,這一切也將回饋到病人以及醫生的身上,早日把病人治好,醫生也有多餘的時間進行研究。

小醫院轉型難

吳東泰表示,由於新光醫院已經是一個略具規模的教學醫院,因此,可以在IT上持續投資,並設有專門的資訊部門,除了有一批人是為了應付健保局所有的需求,以及醫院評鑑之外,仍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將心力放在醫院電子化的流程上。

但面對臺灣多數為100床病床以下的中、小型醫院,光是為了讓健保系統可以正常上線運作,就已經耗掉資訊人員所有心力,要讓這些中、小型醫院都可以走向電子化,有其困難度。未來,這些中小醫院在醫院電子化以及衛生署要求引進電子病歷時,因無能為力,或多將轉型成慢性病療養中心,這其間如何確保病人權益,將是最嚴苛的考驗。文⊙黃彥棻


CIO小檔案:吳東泰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資訊部協理
●學經歷:取得伊利諾理工學院機械碩士、南加大電腦碩士,1984年畢業後,在美國EDS公司擔任工程師。1989年回國進入新光醫院協助新光資訊系統的建立,並擔任資訊部門主管至今。

公司檔案: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主要業務:醫療業,設有35個醫療服務科別,總病床數921床,其中加護病床91床,精神病床25床。
●成立時間:1986年經衛生署核可設立醫院,1989年動土興建,1992年完工,正式開幕啟用。
●員工人數:2300多人,醫生200~300人,護士約為700~800人,行政人員300多人,醫技人員300~400人,其餘為外包的清潔、保全及機電維護人員。
●IT部門人數:30人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