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荷蘭政府就已經在設計方面投入大筆的資金培育創新人才,
20年後,荷蘭人凡事Open Minds(開放心胸)的性格,加上與生俱來的創新天賦,讓荷蘭人從傳統出發,展現前衛又有創意的荷蘭設計風格。
荷蘭全國的創意工作人口約五萬人...2008年12月中旬,香港中環出現少見的戶外服裝秀。十多名模特兒在一家頂樓餐廳的露天走廊來回穿梭,貝聿銘設計的中國銀行大樓近在咫尺,香江的夜景襯托著身著荷蘭設計服飾的模特兒。
在古典樂、電子樂、搖滾樂的襯托下,質地輕柔的蛋糕裙、雍容華麗的晚禮服、帥挺筆直的襯衫、色彩豔麗的荷蘭木屐逐一登場。
周邊高樓的七彩霓虹燈在模特兒身上不停閃爍,連天邊的月亮也相形失色。
「荷蘭是低地國家,我們難得能在25層的高樓辦秀!」皮膚白皙、穿了好幾個鼻環的服裝設計師柯斯特(Bas Kosters),在掌聲、鎂光燈中,興奮地對外國人解說自己的設計理念。
這場展現荷蘭時尚風的服裝秀,為2008年香港設計營商周(BODW)揭開序幕。
在港人大力宣傳下,舉辦七年的營商周每每吸引上萬名專業設計人士參加,成為國際設計圈的年度盛事。
「我們不必發邀請函,外國人會主動洽談,希望成為營商周的展覽主題,」香港設計中心項目總監陶威廉帶著自豪的語氣表示。
荷蘭就是主動爭取,擊敗兩個競爭國家,獲得設計中心青睞,成為2008年的年度展覽國。
「荷蘭設計近十年快速在國際間崛起,不容易啊!」負責策劃營商周多年的陶威廉道出荷蘭獲選的原因。
多年來,臺灣人熟知的荷蘭品牌大概就是米飛兔、飛利浦家電、以及海尼根啤酒。但如今,外形有如鬆垮大褲子的北京中央電視台大樓、和中國人共同設計的北京奧運logo、以及即將在今年完工的廣州電視台,高達450公尺的建築,都出自荷蘭人的設計。
近5萬創意人 創造5%GDP
走進位於灣仔會展中心的營商周場地,處處可見象徵荷蘭的橘色鬱金香圖案,上面寫著「開放胸襟(Open Minds)」,點出荷蘭人凡事包容的處世態度。
「開放胸襟讓我們前衛又有創意,面臨金融危機,創新讓荷蘭有新的出路,」今年40歲,留著一頭濃密黑髮的外貿部長賀斯克(Frank Heemskerk)率領近300名設計、經貿、學界代表前來香港,尋求合作機會,他說,這樣的規模是歷來最大的海外團隊。
細數荷蘭團隊陣容,有設計北京中央電視台的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參與台灣Next Gene計畫的建築師Winy Maas、知名設計品牌Moooi創辦人萬德斯(Marcel Wanders)等明星級人物。
賀斯克說,荷蘭是小國,必須走向海外,創意產業也要賣到國外才有出路,因此設計界對到海外宣傳特別有興趣。
「我們有1600萬人口,翻開電話簿,上面登記是設計師的,就有4萬6000人,」有著荷蘭人高挺身材、高近190公分的荷蘭設計師協會執行長休赫曼(Rob Huisman)帶著笑容表示,荷蘭的創意能量正在爆發,世界知名的創意產業學者弗羅里達(Richard Florida)也把荷蘭的創意指數列為全球第八。
隨著荷蘭設計近年在國際間能見度增加,創意產值已達350億歐元,占荷蘭GDP的5%。
外形高大、穿著筆挺西裝的經濟部外貿投資處長鮑赫斯(Bart van Bolhuis)也說,2007年GDP成長為2.9%,創意產業成長率卻有10%,居各產業之冠。
然而,環伺荷蘭的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北歐國家,早在創意產業擁有一片天地,這個位於西北歐的蕞爾小國有什麼特色?怎麼闖出自己的設計產業,後來居上呢?
走紅國際,全因好用貼近生活
「獨特、創新、簡單俐落、貼近生活、好用、一看就懂,」設計各類生活用品、在台北誠品也設櫃的Droog創辦人芮梅可(Renny Ramakers),頂著一頭金色短髮,帶著篤定眼神一語道破荷蘭設計的特色。
這位從來不畫設計圖的女性,是帶領荷蘭創意走上國際舞台的靈魂人物。
自從1993年,她和萬德斯、榮葛絲(Hella Jongerius)等設計師帶著14件作品參加米蘭家具展,受到美、法極大讚揚,從此一砲而紅。後來,萬德斯、榮葛絲等人紛紛設立自己的品牌,創意產業逐漸分枝,茁壯成現在的大樹。
大師帶新人,走出獨特風格
從小跟著爸爸接觸家具業的黃鑫章,目前開設bhome boutique精品家具,據他觀察表示,荷蘭人發展設計產業,是由明星級設計師母雞帶小雞的方式,讓全世界看到荷蘭創意。
黃鑫章在家具業有多年工作經驗,兩年前開起店面後,就開始進口荷蘭家具。十多年來他都會出席米蘭家具展,早期荷蘭產品和北歐品牌放在一起時,不易被發現,但如今有了自己的展覽場地,而Droog設計也會舉辦特展。
如同芮梅可所言,荷蘭儘管是後起之秀,但是常常有獨特的創意。例如在萊比錫書展得到全球最漂亮書本設計獎的布恩(Irma Boom),學習平面設計,卻揚棄傳統印刷,改以手工製作書籍,從厚達2000多頁、不標頁數的書,小到放在指尖的袖珍書,都在在呈現創意巧思。
「網路發達的時代,手工書更顯可貴,」留著黑髮的布恩,不按牌理出牌,她的書不是用來閱讀,而是當成藝術品欣賞,甚至當成家譜流傳,書裡有需要打開的摺頁,上下顛倒的文字、印有圖案的內頁,她還因為做書得了背痛。芮梅可以「簡單俐落、貼近生活」詮釋荷蘭的設計風格,這又跟文化背景不無關聯。
設計簡單,但卻富含精密規劃追溯17世紀的荷蘭黃金時期,脫離西班牙統治,社會崇尚平等。台灣第一位到荷蘭攻讀建築博士學位的淡江大學總務長鄭晃二就表示,當時荷蘭人偏好簡樸建築、平民式生活,在畫作就能發現。
以畫光線聞名的畫家維梅爾為例,他不畫皇家貴族,反倒以市鎮的平凡人物為主角,例如,《戴珍珠耳環的女孩》《倒牛奶的女傭》,畫中的女子顯露安詳、寧靜的氣氛。
「維梅爾畫作平易近人,正是荷蘭創意的精神,」畫著藍色眼影,講話頗有條理的「荷蘭創意計畫」總監包恩(Christine de Baan)接受訪問時更是這樣強調。
觀察入微的鄭晃二發現,即使是交通標誌,荷蘭人在簡單圖案的背後,都有精確的分析,顯示他們注重秩序、結構的個性。從空中鳥瞰17世紀遺留至今的城市,荷蘭人喜愛格狀街道,連開鑿運河也是筆直向前,這種直爽風格會讓設計變得一目瞭然。
強調秩序,創意成情緒出口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荷蘭設計卻又風格活潑、色彩鮮麗,鄭晃二認為這和他們的「雙子星」個性有關。據他觀察,荷蘭人重視紀律,社會充滿「老祖母文化」,如果有人亂丟垃圾、逆向騎腳踏車,旁人馬上會扮演祖母角色,不怕對方難堪,當場糾正。
鄭晃二回憶留學時期第一次去看牙醫,因為不知道輪到幾號,逕自走進診間,立即被人指責。他認為,在老祖母文化的影響下,荷蘭人遵守秩序,但是內心其實另有一股自我表現的欲望。「創意產業正好提供他們發揮的舞台,」他肯定地說著。
由於荷蘭氣候寒冷,日照時間短暫,人們享受家庭生活,他發現不少設計偏好炫麗色彩,與戶外的蕭瑟景象形成對比。
地勢惡劣,逼出天生的創意這個填海造陸的國家,70%的面積在海平面以下,地理環境的惡劣也逼得荷蘭人必需要有創意。
「我們要和大海爭地,地狹人稠,住家環境小,要靠創意,才能善用空間,否則會亂成一團!」有著慈祥笑容的設計師協會親善大使柯斯頓(Peter Kersten),很有耐心地在紙上畫著荷蘭的地勢,他說,有創意才能生存下去。
因為必須和自然環境和平共處,荷蘭人講究團結合作,這也讓創意產業快速發展。鄭晃二說,荷蘭人為了解決問題,會優先考量團體利益,共謀生存之道。
「我們看重經驗分享、互助合作,」柯斯頓繼續闡述,超過85%的荷蘭創意業者都是5到25人的中小企業,協會裡更有一半會員是1到2人的迷你公司,產品設計、工業設計、網頁設計等不同領域需要合作,才符合市場需求。
荷蘭人懂得把創意變成生意,也是創意產業快速崛起的另一原因。
貿易本領,積極運用推銷創意事實上,荷蘭人擅長做國際貿易,17世紀初成立的荷屬東印度公司就是明證。這是全球第一家跨國企業,當時的畫家林布蘭以商人為作畫主題,《紡織公會的理事》《夜巡圖》的名作就可看出。
在沒有相機的年代,林布蘭將這群新興的企業人士畫得維妙維肖。畫裡的商人在光線的襯映下,穿著黑色外套、頭戴黑色大圓帽,袖口、領口露出白色大蕾絲邊,在世界多地實行貿易壟斷。
bhome boutique負責人黃鑫章就很佩服荷蘭人很會做生意的性格。他分析,荷蘭人生意手腕很靈活,不和他簽買賣契約,沒有銷售壓力,和義大利、西班牙人比起來,他們懂得危機處理。
有幾次家具在運送過程受損,對方馬上道歉,一、兩天內就解決,讓他感覺很貼心。
近幾年來發展設計產業,荷蘭人當然也把天生做國際貿易的本領用到這一方面。例如已經成立100年的設計師協會,執行長休赫曼說,他們每星期開課,教導設計業者學習行銷、客戶服務,也有律師提供智財權諮詢。
荷蘭為了向世界推銷創意產業,近幾年來更是積極參與國際設計活動。例如,東京100%設計展、米蘭設計周。「荷蘭人十分積極,」香港設計中心項目總監陶威廉表示,2007年,荷蘭就有40名關鍵人士來觀摩營商周,後來還派專人駐港半年,互動聯絡。
國際時尚界也常能見到荷蘭的影子,例如,G-star、Viktor&Rolf等服飾均已在紐約、巴黎等時尚重鎮嶄露頭角。一頭披肩直髮的HTNK公司總經理賀婷(Mariette Hoitink)說,荷蘭業者靠著增加生產高級訂製服,因而躋身精品界。
建築 最早行銷國際的創意至於荷蘭建築業,表現更是搶眼。淡大總務長鄭晃二認為,OMA、MVRDV、UN Studio、West 8、Mecanoo等新興公司約在十年前竄起,彼此風格各異,已經讓荷蘭建築成為當今國際上的超級強權。
他分析1990年在鹿特丹成立的荷蘭建築學會扮演重要角色,該學會舉辦展覽,出版景觀規劃、建築設計等刊物,送給國際相關單位,將建築師推向國際,增加曝光和接案機會。
根據德國BauNetz網站統計,荷蘭建築在國際建築媒體的曝光率已經排名世界前五名,其中,OMA創辦人庫哈斯的報導次數在去年秋天,就高居全球第二。
被視為荷蘭建築明星的庫哈斯,就是本屆營商周的壓軸演講人物。他頂著光頭、身穿黑色休閒服,毫無明星架子,時而深鎖眉頭、時而熱情地講述他對世界建築發展的看法,在40分鐘的演說中,幽默和嘲諷相互穿插,讓現場聽眾聽得如痴如醉。
得過建築界普立茲獎的他認為,許多城市的高樓外形相似,互相複製,愈蓋愈高的建築曲線,和目前下跌的股市線圖恰成反比。
OMA執行人齊士(Victor van der Chijs)說,在35國有合作案件的庫哈斯,凡事抱著好奇心。
他在2001年就預測美國經濟會走下坡,中國將會崛起,於是極力爭取北京中央電視台設計案,他也是第一個進入珠江三角洲尋求商機的荷蘭建築師。
透過香港營商周的國家主題展,更第一次大規模把他們的成就帶到亞洲來。
荷蘭最大報紙《De Telegraaf》曾經以「荷蘭設計師將統治世界」為標題,大肆報導。是否真如標題所言,荷蘭在世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還需要時間證明。
一直喜歡跟荷蘭比較的台灣人,不禁要問:荷蘭十年內讓設計產業蓬勃發展,名揚海外,台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