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獨家披露:台積IT關鍵新能力2】靠新手訓練營統一專業技能,台積電將雲端原生技術變成IT必備基礎

 轉貼自: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9127

透過集中式的新手訓練營,將台積IT未來要用的雲原生技術,教給新進IT,減少他們的技能與日後實際所用技術之間的落差


每一個台積IT新人,報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接受長達3個月的新手訓練,其中2個月更是要集中到特定部門,接受同一套專門技術的培訓,然後才回到原單位進行在職訓練。這套共同的專門技術,就是雲端原生技術的基礎訓練。

早在2019年時,台積電就定調IT軟體開發策略,聚焦在雲端應用及手機App的開發,軟體開發流程更從瀑布開發模式,轉為DevOps和Agile開發模式。

「IT工程師對台積越來越重要,因此,提升IT工程師的生產力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台積電IT主管Jenny Hu特別強調。

尤其,台積從2021年底新一波校園IT招募時,不只鎖定資工、資管科系背景的學生,還要招募電機,機械,控制,工工,工管,數學,統計科系等理工科系的學生,對於非資工管科系背景的學生,進入台積後更需要提供一套標準化的技術培訓,才能讓IT部門新人能具備同樣的技術基礎,也能熟悉台積IT所用的開發流程和方法。

因此,台積IT在2021年設立了一個「新技術應用專案課」(NTAP),除了負責新產品開發,也要負責要用現代化架構來重構廠區的老舊系統,另外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負責新手訓練營,「將台積IT未來要用的一套雲原生技術,教給新進IT,以減少新人技能和日後實際所用技術的落差。」台積電NTAP新技術應用專案課工程師Jack Lo這一席話,點出了這個新手訓練營最重要的目的,讓新手IT人人都具備同一套台積IT未來必備的技術。

2020年底時,台積首度公開了自家開發團隊內部所用的開發平臺,稱為TSMC One Platform,可以涵蓋從產品規劃、開發、組建、測試,發布到部署的流程,也都遵循DevOps流程。

在TSMC One Platform平臺上,有一套完善的DevOps和CI/CD工具鏈,「透過這些DevOps工具鏈,可以讓台積的工程師,做好生命周期管理,把關軟體品質,也能提升生產力。」Jenny Hu補充。

但是,有了一套完善的DevOps工具鏈還不夠,還需要搭配對應的開發方法論和開發流程,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在台積IT新手訓練營中,培訓內容就涵蓋了這套台積內部所用的工具鏈和最佳開發實務。

打開台積IT新手訓練營課程清單,都是雲端原生技術和工具

打開台積IT新手訓練營的課程清單,從DevOps開發流程中,最基本的開源版本控管系統GIT開始介紹,像是最常用的「Pull Request操作」,另外也包括了系統設計與需求溝通必備的「User Story撰寫」。新手課程還提供了針對Web應用開發主流開源技術架構MERN的介紹,例如「MERN後端概論」、「MERN前端React」。還有與測試有關的「TDD與Jest」,其他課程還包括了Mirage.js函式庫、Next.js框架、Functional Programming(FP-TS),Pattern Matching、Azure DevOps Workitem、API文件工具Docusaurus等偏重技術性的課程,除此之外,還包括了「從MERN到CI/CD」、「Quarkus和Kotlin」、「Quarkus和CI/CD」、Temporal.io框架和F#語言。

MERN(包括MongoDB、Express、React.js和Node.js)是目前台積電力推的開發框架,而Kotlin則是網頁後端開發所用的技術,而Quarkus則是搭配的框架。培訓內容也包括了管理產品開發上線過程的DevOps實務,從程式碼管理,版本控管、CI/CD自動化到Workitem管理等。台積電還會使用一些開發模式,包括測試驅動開發(TDD),行為驅動開發(BDD)和領域驅動設計(DDD)等模式,這些都是新手培訓範圍。

不只是上課學習,台積IT新手訓練營也相當重視實作,報到後的主管啟動日中,就會說明教學內容和專案實作,再展開新手課程,包括TSMC基礎介紹、雲端原生技術和專案實作。前2個月,新手集中訓練期間,聚焦技術深化、溝通技巧、執行和協作。最後1個月,則進行部門實作訓練,新人歸建到原部門進行就職訓練(On-Job Training)

前2個月的主要學習地點就是新技術應用專案課,除了接受一系列課程,台積也會安排資深工程師擔任導師,跟新手進行Pair Programming(結對程式設計),兩個人一起用同一個螢幕、同一組鍵盤一起開發來學習。

Jack Lo指出:「為了開發一支Cloud Native的App,需要用到上述這些技術,這也都是為了近一兩年來,台積碰到的全球化挑戰,要朝向雲端邁進。」這正點出了新手訓練營背後的戰略意義,同樣為了瞄準台積電全球化挑戰而做的IT準備。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獨家披露:台積IT關鍵新能力1】為何台積電大舉招募SRE和DevOps?

 轉貼自: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9126

去年3月底,台積官網發布了一種特別的新職缺,要招募國外火紅但臺灣少見的SRE,這不是臨時的IT布局,而是台積IT在2022年需要的關鍵人才


去年3月底,台積電官網人才招募網頁上,突然發布了一類新職缺,要招募網站可靠性工程師(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簡稱SRE),到了去年11月,台積電對這類人才的招募活動不僅沒有滿足,甚至還進一步擴大,要開始招募起SRE團隊的管理幹部。

SRE是2016年開始崛起的新IT人才類型,當時Google把自家維運10億人規模的搜尋引擎或Email服務背後的那一套維運心法公開,打造成一套可以確保全球性服務高可靠度的作法,也就是SRE維運方法論,大力推廣,不少大型網路公司或科技公司也開始仿效導入,例如Netflix、LinkedIn,SRE成了維運全球性架構網路服務的指標性作法,甚至Netflix的SRE經驗更被許多企業視為學習的典範。

近幾年,各種產業都相繼展開數位轉型,許多大型企業開始提供跨國性網路服務,也開始擁抱SRE,來確保自家服務不中斷,例如2019年,金融業如新加坡星展銀行,或是零售巨頭美國Target,都開始成立自己的SRE團隊。

台積電是臺灣半導體業擁抱SRE的先行者

但是,SRE這個在國外科技圈火紅的新人才,在臺灣大多只在網路圈內流行,只有少數網路公司或雲端原生新創導入,直到2020年底、2021年初,才陸續出現幾家大型金控或大型製造業開始接觸SRE維運理念,展開嘗試,也開始出現這類人才的職缺需求。

到了2021年下半年,在臺灣的人力銀行網站上的SRE職缺數量竟然翻了一倍。後疫新常態暴增的數位通路需求,讓越來越多企業想要強化自己的網站維運能力,從網路設備商、儲存產品商、房仲集團、保險公司、證券商、物流、媒體、實體百貨、超市賣場到線上電商,都要招募SRE人才。

台積電正是2021年初,臺灣第一批招募SRE的高科技製造業者之一,甚至是半導體業者中,率先嘗試SRE的先行者之一。

可是,上述積極擁抱SRE的臺灣企業,大多是為了因應零接觸經濟需求而招募,而台積電並非是提供大規模B2C服務的企業,而是半導體製造代工服務業,為何台積電突然開始大舉招募SRE?

從台積SRE招募公告中,初步可以看出,與台積IT這兩年數位轉型的新戰略方向,大有關係。

台積早在兩年前,就開始大舉招募IT人力,2020年底時更打破例行性招募作法,首度舉辦線上徵才活動,要突破地域限制,想辦法吸引更多臺灣北、中、南部,甚至是海外的IT人才。

當時,台積電不只開出大量的AI職缺,例如資料科學家、ML軟體工程師、ML平臺工程師、ML領域執行經理等,來持續支援從2016年大力推動的生產製造智慧化戰略,另一方面,台積電當時還積極招募3大類IT人才,包括了雲端平臺架構師、基礎建設架構師與工程師和資安維運工程師。

去年,iThome獨家披露了台積電大舉招募AI和IT人才的關鍵布局,就是為了展開大規模數位轉型所需,尤其要招募的那3類IT職缺,都是基礎架構轉型所需的關鍵人力。

當時有位台積IT招募主管就直言,台積IT在2020年的三大工作重點,一是要運用各種基礎架構新服務,來支援台積電的數位轉型,二是要運用軟體定義技術,將傳統資料中心轉型為真正的私有雲架構,最後一點則是揭露台積電正持續投入新世代IT基礎架構的研發,包括如5G、IoT、AIOps等新興技術,來支援台積電未來的成長。

到了2021年,台積電絲毫沒有停下IT人才招募的腳步,甚至還更主動,深入更多場合、透過更多元的管道來招募。這些舉動反映出台積 IT急需更多新戰力的渴望。

但是,台積IT在2021年需要的新人才,和展開數位轉型前期,也就是和2020年時的需求,不盡相同。

在2021年下半年台積第二度IT大徵才活動中,進一步要擴大招募5大類人才,除了負責開發的軟體工程師、製造智慧化發展的AI/ML工程師,以及基礎架構工程師之外,2021年新出現的重點職缺,就是 SRE工程師和DevOps工程師,後兩者是2020年第一次IT大舉徵才中,沒有特別著墨的角色。

邁向雲端原生環境,開始積極招募DevOps和SRE

在2021年10月有次校園徵才活動中,台積電難得透露了IT人才需求改變的關鍵原因。台積電IT主管Jenny Hu指出:「台積要開始邁向雲端原生的環境,DevOps跟SRE是2021年開始的重點新職缺。」

她進一步解釋:「台積一方面建立自己的K8s,發展雲端原生架構,完善DevOps工具鏈,也開始推動轉型,將老舊系統轉移到雲原生架構上,也讓我們IT開發的產品轉型,透過這些工具鏈,將產品做得更好。」

從台積賦予DevOps和SRE職務的工作重點中,更詳細的點出了這兩類人才在台積電打造雲端原生架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這兩年,台積電一直持續招募大量軟體工程師,來負責內部軟體產品,也要瞄準未來全球營運的挑戰。但在2021年新增加的DevOps工程師的工作內容,不只也需要負責設計、開發和維運TSMC IT的軟體產品,更要使用雲原生技術,來開發全球營運製造的新平臺。

台積電從2020年就開始積極發展容器化,後來開始發展自己的K8s私有雲環境,也預告未來會將所有服務都會轉移到K8s上。台積DevOps被賦予的工作內容,就是要運用雲端環境開發自動化工具,來建置K8s上的流程,包括CI/CD流程、自動化測試流程、自動化部署流程等,也要搭配,如Prometheus、Kibana等雲端開源工具,來監控軟體產品品質和監控K8s平臺的資源,以確保產品維運的可靠性,還要負責待命任務。也就是說,台積電未來軟體產品所部署的K8s雲端原生環境上,各種流程自動化都是台積DevOps的任務,這些任務也正是國外科技巨頭打造全球網路服務時,為了支援全球性規模所需要的自動化管理能力。

而從台積SRE工作重點說明中可以看到,SRE要負責實現台積實現基礎架構程式碼化(Infrastructure as code,簡稱IaC),也要運用軟體方法來管理台積電的全球資料中心,包括基礎架構硬體設計、建設和維運。

而SRE的工作內容則包括了,從裸機、VM、容器到K8s私雲的部署與基礎架構維護工作,以及要負責定義和管理SLO、SLI和錯誤預算(Error Budgets),另外,還要負責定義監控機制和預警機制。當然,IT緊急應變是SRE角色的重要任務,他們得輪班待命處理緊急事件與事後檢討。

為了優化這些維運和管理工作,台積電的SRE也得具備各項雲端原生技術的開發能力,自己來發展相關的工具和所需的自動化流程。

從台積賦予這兩類角色的工作內容來看,DevOps和SRE是高度互補的角色,DevOps聚焦AP應用系統層級的大規模管理挑戰,而SRE則更進一步涵蓋到資料中心層級的全球維運和管理,但不論是SRE或是DevOps,都是為了雲端原生架構的大規模管理和維運,這正是台積用來因應全球化營運挑戰的IT新能力。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獨家披露】台積數位轉型發展史:從AI全面轉型到全球化營運能力(完整圖表下載)

 這是了解台積電數位轉型最詳細的一張圖表。2020年,疫情讓台積加速展開數位轉型,推動IT基礎架構三大重心、AI四大應用布局,更揭露了未來轉型五大方向。2021年,台積數位轉型進入全新的階段,不只找來矽谷大將擔任CIO,IT組織也大改組,2022年,台積IT戰略即將展開2大變革


2020年是台積數位轉型的關鍵第一年,不只推動IT基礎架構三大重心、AI四大應用布局,更開始邁向五大轉型方向。2021年,台積數位轉型進入全新的階段,不只找來矽谷大將擔任CIO,IT組織也大改組,2022年,台積IT更將展開2大關鍵變革,這一切,都是為了發展全球化的營運能力。

自動化製造時期:從半自動邁向生產自動化

● 2000~2010年:2000年是自動化元年,開始發展機台自動化、物料傳送自動化、晶圓派工自動化。2006年報揭露,超大晶圓廠達到近百分之百的全自動化生產。

智能化製造時期:發展整合平臺和大數據到全面AI化

● 2011年:智能化元年,開始發展晶圓大數據,率先進入智慧化生產流程,將人工智慧導入晶圓製造

● 2013~2016年以跨界培育人才為主,打造資料整合平臺和高效能計算環境,來發展機器學習平臺。

● 2017年開始強化智能系統,找來專家參與智能模型開發,建立專家知識庫(分析標的、製程特性、跨站相依性、資料預處理)來精進智能化製造。

● 2018年,擁有1,000位IT人員和300位機器學習專家

● 2018年10月,首度宣布在開放創新平臺(OIP)提供「虛擬設計環境」VDE,讓客戶透過雲端進行晶片設計,也啟動第5個開放創新平台聯盟「雲端聯盟」,將雲端業者納入晶片設計製造生態系

● 2019年開始發展知識智慧化,利用AI來發展智慧排程與精準派工、提升人員生產力、優化機臺生產力、製程與機臺控制、品質監控。

● 2019年,IT軟體開發策略著重在雲端應用以及手機App開發,軟體開發流程更從瀑布開發模式,轉為DevOpsAgile開發模式。

數位轉型時期:加速數位轉型、發展全球化營運能力

● 2020年:因為疫情,加速數位轉型腳步,開始發展AR/MR跨廠遠端協同合作強化廠際技術移轉能力,推動數位工廠(Digitized Fab)的製造流程改造計畫,以及打造遠距辦公系統

● 2020年5月,台積宣布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先進晶圓廠,將於2021年動工,於2024年開始量產。2021年至2029年預計將投資約120億美元。

● 2020年中,展開5G企業內網規畫與部建

● 2020年12月,台積電IT首次線上大規模徵才,招募海內外IT業界人才,主要招募3大類人才:雲端平臺架構師、基礎建設架構師與工程師和資安維運工程師

● 2020年底成果:

【TSMC內部雲端軟體開發平臺】,整合DevOps流程和工具,支援上千名工程師開發。多數應用程式已轉移到Kubernetes環境,也採用微服務架構來設計軟體系統。

【2020台積IT基礎架構團隊三大工作重心】:運用各種基礎架構新技術(完整行動應用、導入協同合作和線上會議服務、雲端服務整合利用)協助企業數位轉型,資料中心透過軟體定義(虛擬化、容器化、基礎架構程式化)轉型成真正的私有雲、基礎架構持續創新(導入新世代5G、IoT製造、AIOps技術)

【2020台積AI和ML四大應用布局】:製程研發面:用AI協助理解高複雜高維度的製程開發挑戰。Fab量產面:用AI和ML分析感測資料和檢測影像,來進行品質檢驗、缺陷檢查,協助快速產生高品質的晶圓。業務面:市場動態分析大量使用AI,也用來分析顧客行為模式。IT維運:利用AI協助IT內部複雜系統的維運,異常偵測等。下一代智慧工廠發展策略,要結合行動應用、MR、IoT、大數據和AI來發展下一代AI工廠。

● 2020年底,公布【台積數位轉型五大方向】:用AI、大數據及尖端數位科技來打造智慧製造(如智能調機及機臺邊緣運算)、數位供應鏈管理高效能混合雲端運算及服務(將適合業務上雲,如雲端CRM和雲端HCM)、工作場所現代化(如內部行動App、RPA、智能會議室等)、團隊協作(如AR/MR遠端協作、使用者為中心的團隊協作合作平臺)。

● 2021年2月,找來曾任臉書企業平臺架構處長、Mozilla資訊技術副總的林宏達博士,擔任台積電資訊長。負責範圍涵蓋台積公司資訊技術相關業務,包括智能製造服務、高效能運算、數位化供應鏈、電子商務、團隊協同合作、現代化辦公室及資訊技術基礎架構等。

● 2021年5月,台積IT組織重組。台積IT目前規模超過上千人,分為四大處,人數最多的是技術系統整合處(Technology System Integration Division,簡稱TSID),負責智慧製造相關的系統,和工程技術的系統整合工作,主要任務是打造智慧製造工廠,機台自動化生產力和12吋廠自動化。

第二大部門是負責基礎架構的資訊建構既通訊服務處(Infrastructure & Communication Services Division,簡稱ICSD),主要任務是負責IT基礎建設和管理,雲端運算服務和網路資訊安全。只要設立新的廠區,ICSD就需要支援新設立的資料中心。

第三個部門是負責AI 相關的智慧應用整合處(AI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Division,簡稱AAID),主要任務包括了人工智慧易用、設計研發平臺、工程資料分析和8吋廠自動化。另外還要負責一些分析任務和8吋廠自動化工作。

最後一個處是企業系統整合處(Business System Integration Division,簡稱BSID),主要任務包括了電子商務系統、企業資源規劃(ERP)、供應鏈管理(SCM)、人力資源管理HCM等系統。

● 2021年,IT開發邁向Product模式:過去是開發和維運分開,每設立新廠,就設立資料中心和新維運團隊。現在改為Product模式,按照IT軟體產品來規劃,而不是依照工廠建廠來規劃。隨著相關自動化工具越來越完整後,也要將DevOps落實到台積IT各項流程。

● 2021年10月,再次大規模招募五大類IT人才,首度開始招募SRE工程師和DevOps工程師,另外還有軟體工程師、AI/ML工程師和資訊基礎架構工程師,其中以軟體工程師和DevOps工程師招募需求最大。2021年更開始舉辦3個月的新手訓練營,先用2個月集中訓練,學習各項台積IT所需的Cloud Native技術和DevOps工具鏈,再回到原單位進行一個月的就職訓練。

● 2021年,開始招募SRE團隊,大力發展基礎架構程式碼化(Infrastructure as code),使用軟體的方法管理TSMC全球資料中心、基礎架構硬體設計、建設和維運。

【2022年台積IT發展重點】

● 台積IT主要軟體產品都改為產品開發模式,也會使用DevOps來管理。包括MES、機台自動化、機台控制、品質管理、設備系統、製程良率分析、CRM、ERP、電子商務、生產資料主資料庫、供應鏈管理SCM和人資管理HCM

● 從Scale up(垂直擴充)邁向Scale out(水平擴充)
台積IT已經運用開源技術打造了台積私有的K8s環境(自建K8s而非商用K8s),將會逐漸將各項容器化的應用,轉移到這個TSMC K8s環境上。未來台積所有服務都會轉移到K8s上,更要大力發展全球資料中心維運能力,目標是要強化應用程式可靠性和快速回復能力,以公雲全球資料中心營運方式,作為學習的標竿。

圖片來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張圖表,了解台積電數位轉型發展史

下載連結 https://r.itho.me/tsdx22
(以CC-BY-NC-ND-4.0釋出,需標示作者姓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改作)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獨家披露】2022台積IT發展重點(下):新任CIO帶頭,台積IT展開2大變革支援全球營運

 轉貼自: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9124

到了2021年,台積數位轉型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階段,不只找來矽谷大將擔任CIO,推動開發模式大變革,台積IT更在2021年5月展開了組織重組,將台積IT超過上千人規模的團隊,分為四大處,人數最多的是技術系統整合處,在2022年,台積IT戰略更展開了2大發展重點

找來矽谷大將擔任CIO

到了2021年,台積數位轉型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因為在這一年的2月,台積找來了曾任臉書企業平臺架構處長、Mozilla資訊技術副總的林宏達博士,擔任台積電資訊長。他負責範圍涵蓋了台積公司資訊技術相關業務,包括智能製造服務、高效能運算、數位化供應鏈、電子商務、團隊協同合作、現代化辦公室及資訊技術基礎架構等。台積IT團隊有了來自矽谷的新領導人,也更積極展開IT體質的大變革。

另一方面,也正是從2021年開始,台積IT的開發模式,邁向了Product模式。臺積IT過去是採取開發和維運分開的模式,每次設立一座新廠,就設立資料中心和新維運團隊。但是,現在改為Product模式,按照IT軟體產品來規劃,而不是依照工廠建廠來規劃。隨著相關自動化工具越來越完整後,也開始要將DevOps落實到台積IT各項流程中。

台積IT組織大重組,重新劃分為四大處

除了開發模式大變革,台積IT更在2021年5月展開了組織重組,將台積IT超過上千人規模的團隊,分為四大處,人數最多的是技術系統整合處(Technology System Integration Division,簡稱TSID),負責智慧製造相關的系統,和工程技術的系統整合工作,主要任務是打造智慧製造工廠,機臺自動化生產力和12吋廠自動化。

第二大部門是負責基礎架構的資訊建構既通訊服務處(Infrastructure & Communication Services Division,簡稱ICSD),主要任務是負責IT基礎建設和管理,雲端運算服務和網路資訊安全。未來,只要設立新的廠區,ICSD就需要支援新設立的資料中心。另外,負責AI 相關的智慧應用整合處(AI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Division,簡稱AAID)則是第三個部門,主要任務包括了人工智慧易用、設計研發平臺、工程資料分析和8吋廠自動化。另外AAID還要負責一些分析任務和8吋廠的自動化工作。

最後一個處是企業系統整合處(Business System Integration Division,簡稱BSID),主要任務包括了電子商務系統、企業資源規劃(ERP)、供應鏈管理(SCM)、人力資源管理HCM等系統。

2021年10月,台積再次展開大規模的IT招募活動,要招募五大類IT人才,除了軟體工程師、AI/ML工程師和資訊基礎架構工程師,更首度開始招募SRE工程師和DevOps工程師,其中以軟體工程師和DevOps工程師的招募需求最大,在台積IT旗下四個部門中,TSID、BSID和AAID都需要這兩類人才,而SRE工程師則是ICSD特別要招募的人才。

首度公開2022年台積IT發展重點

台積IT在今年的發展重點,將聚焦2大變革和5大方向,第一項變革是台積IT主要軟體產品都改為產品開發模式,也會使用DevOps來管理。這些軟體產品包括了MES、機臺自動化、機臺控制、品質管理、設備系統、製程良率分析、CRM、ERP、電子商務、生產資料主資料庫、供應鏈管理SCM和人資管理HCM等系統。

另一項變革則是,台積IT的發展策略,要從Scale up(垂直擴充)邁向Scale out(水平擴充)策略。一方面台積IT已經運用開源技術打造了台積私有的K8s環境,將會逐漸將各項容器化的應用,轉移到這個TSMC K8s環境上。甚至,未來台積所有服務都會轉移到K8s上,更要大力發展全球資料中心維運能力,目標是要強化應用程式可靠性和快速回復能力,以公雲全球資料中心營運方式,作為學習的標竿。

而對整體台積的數位轉型發展,也更聚焦5大發展方向,包括了「工作環境現代化」,例如居家上班、安全PC、RPA、智慧視訊會議、雲端辦公室、行動化等,第二個方向是高效能雲端運算應用,如雲端HCM、雲端HPC、雲端CRM等。第三個發展方向則要強化外部客戶、供應商及內部員工的協同合作,利用如AR/MR技術、遠端協作、Teams協作平臺、跨裝置通訊、全球網路架構等,另外,第四個方向則是持續發展生產製造的智慧化,包括LITHO(光刻)智慧工具、ETCH(蝕刻)製程AI控制、AI EDA(AI輔助電子設計自動化)、AI排程和運輸,以及遠端協作能力等。最後一項2022年的數位轉型方向則是「數位供應鏈的掌握與管理」,包括要發展Supply Online和TSMC-Online平臺、全球運籌和倉儲現代化,以及行銷智能平臺。

在2021年10月中這場校園招募上,台積電資訊長林宏達更是直言:「台積公司本身正經歷數位轉型,這是真實正在發生的事。我們擁有非常清晰的技術藍圖,也有想要達到的遠大願景。當來自矽谷和全世界的頂尖科技,遇上半導體創新和高度製造紀律,彼此交會將帶來什麼樣的火花?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時刻。」

矽谷雲端原生技術大將擔任CIO ,台積IT展開新一波變革

在2021年2月,台積找來了曾任臉書企業平臺架構處長、Mozilla資訊技術副總的林宏達博士,擔任台積電資訊長。他所負責範圍,涵蓋了台積公司資訊技術相關業務,包括智能製造服務、高效能運算、數位化供應鏈、電子商務、團隊協同合作、現代化辦公室及資訊技術基礎架構等。

在加入台積公司之前,在2016至2018年間,林宏達擔任臉書(現為Meta公司)企業平臺架構處長,負責工程與軟體為主的營運,支援臉書業務的運算平臺、運行時間、網路、安全性、應用營運、資料營運、以及裝置營運。

2018年時,林宏達轉而進入Firefox瀏覽器的主要開發組織Mozilla公司,擔任資訊技術副總經理,負責策略設計及技術藍圖轉型,他也要負責利用微服務及雲端原生設計,來擴大Mozilla的業務架構規模。那一年正是Mozilla開始打造全球性VPN服務,要來發展新的業務類型,2年後,這項VPN服務也順利正式推出。

台積IT團隊有了來自矽谷的新領導人,在2021年更加積極展開了IT體質的大變革,不只在2021年展開IT組織重組,也將台積IT主要軟體產品都改為產品開發模式,並從Scale up(垂直擴充)的IT發展策略,轉為Scale out(水平擴充)的發展策略。另外,還開始強化對全球化營運的支援,特別在2021年開始招募SRE團隊,大力發展全球資料中心的維運能力,以公雲全球資料中心營運方式,作為學習的標竿。
 

台積電資訊長林宏達小檔案
學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暨電腦資訊博士
經歷:● 台積公司企業資訊技術資訊長● 美國摩茲公司資訊技術副總經理● 美國臉書公司企業平台架構處長● 賽門鐵克工程暨架構營運副總經理

資料來源:台積官網,iThome整理,2022年1月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獨家披露】2022台積IT發展重點(上):從自動化製造到智能化製造,全球化營運是台積IT新挑戰

 轉貼自: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9123

台積從自動化製造,發展到智能化製造,2020年因疫情加速數位轉型腳 步。台積IT架構、產品設計,如何從單一廠,可以支援到10座、20座, 甚至更多座的可能性?這正是台積數位轉型的新目標


「台積IT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晶圓廠越蓋越多,IT的軟體產品如何快速從一個廠,擴展到其他廠?台積IT架構、產品設計,如何從單一廠,可以支援到10座、20座,甚至更多座的可能性?」台積電IT主管Jenny Hu強調。在2021年10月15日,一場台積IT校園徵才活動中,Jenny Hu透露了台積IT當前最重要的戰略課題,「甚至是,如何監控這些IT系統的可靠度,發生問題如何快速恢復,這些都是台積 IT發展戰略未來的課題。」她的語氣既是興奮,又是急迫,正反映出台積IT一連兩年大舉招募IT人力的迫切需求。

2020年5月,台積宣布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先進晶圓廠,2021年動工,2024年要開始量產。這個上百億美元投資的海外設廠計畫,對台積IT帶來全新的挑戰。

因為一談到台積電的優勢,眾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台積在半導體技術上的領先和發展,但是鮮為大眾所知的是,IT軟體對台積電的重要性,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甚至可以說,IT的重要性,不亞於半導體領先技術的價值。

台積競爭優勢的秘訣:跑在程式碼上的晶圓廠

「台積電如何維持競爭優勢,一個很重要的秘訣就是『跑在程式碼上的晶圓廠』(Fab runs on code)。」Jenny Hu解釋:「不管是半導體前瞻製程,或是全球製造能力,IT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援夥伴。過去的高度自動化製造系統,到正在發展的智慧化和應用軟體,每一個單位都會用IT打造的系統和平臺。」

在2020年底,台積有史以來第一次舉辦線上IT徵才活動時,一位台積資訊主管就直言,台積一直用IT重新定義半導體的製造和生產。

當時台積電更首度公開了自家晶圓廠所採用的IT軟體架構,從生產製造相關的晶圓製造MES系統、機臺自動化,機臺控制系統等,另外還有品質管理、設備管理、製程良率分析等系統,還需要業務管理用的CRM、ERP、電子商務系統、產品資料管理、供應鏈SCM、HCM人資系統等,這些系統都是由台積IT所開發的軟體產品。正因為大量依賴軟體來支援生產製造,所以,才會說台積的晶圓廠是「跑在程式碼上的晶圓廠」。

30年台積IT發展,從全自動化、AI化到數位轉型

而這一路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95年展開的台積自動化旅程,在2000年從半自動邁進全自動化階段。在台積電於2021年6月公布的「109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台積更將全自動化後、AI化到現在數位轉型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2000~2010年是自動化製造時期,以2000年作為自動化元年,開始發展機臺自動化、物料傳送自動化、晶圓派工自動化。

到了2011年,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一年也是台積智能化元年,開始發展晶圓大數據,率先進入智慧化生產流程,將人工智慧導入晶圓製造。

而從2013開始,連續三年,台積以跨界培育人才為主,並且同步打造資料整合平臺和高效能計算環境,來發展機器學習平臺。到了2017年,開始強化智能系統,找來專家參與智能模型開發,建立專家知識庫(分析標的、製程特性、跨站相依性、資料預處理)來精進智能化製造。到了2018年時,台積已經擁有1,000位IT人員和300位機器學習專家,這群人成了智能化製造的關鍵戰力。

2018年10月,台積首度宣布在開放創新平臺(OIP)提供「虛擬設計環境 」VDE,讓客戶透過雲端進行晶片設計,也啟動第5個開放創新平臺聯盟「雲端聯盟」,將雲端業者納入晶片設計製造生態系。這是台積電大舉運用雲端技術的重要成果之一,也讓台積IT累積更多雲端原生技術能力。

台積在2019年開始發展知識智慧化,利用AI來發展智慧排程與精準派工、提升人員生產力、優化機臺生產力、製程與機臺控制、品質監控。

2019年,台積一方面持續大舉利用AI來發展智慧排程與精準派工、提升人員生產力、優化機臺生產力、製程與機臺控制、品質監控。另一方面,在IT軟體開發策略上,台積也開始著重在雲端應用以及手機App開發,值得一提的是,台積軟體開發流程更是大變革,從瀑布開發模式,轉為DevOps和Agile開發模式。這些基礎,都成了台積開始擁抱雲端原生架構,展開數位轉型的基礎。

2020年是台積數位轉型的關鍵第一年

2020年是台積從智能化製造,展開數位轉型的關鍵第一年。因為在這一年全球疫情開始暴發,雖然臺灣災情相對影響較小,但台積也因疫情而加快了數位轉型的腳步,開始發展AR/MR跨廠遠端協同合作、強化廠際技術移轉能力,推動數位工廠(Digitized Fab)的製造流程改造計畫,以及打造遠距辦公系統等。2020年中,更展開了5G企業內網規畫與部建。

台積電在2020年12月首次舉辦線上大規模徵才,要招募海內外IT業界人才。同時也首度公布了台積電數位轉型的五大方向,包括了用AI、大數據及尖端數位科技來打造智慧製造(如智能調機及機臺邊緣運算)、數位供應鏈管理、高效能混合雲端運算及服務(將適合業務上雲,如雲端CRM和雲端HCM)、工作場所現代化(如內部行動App、RPA、智能會議室等)、團隊協作(如AR/MR遠端協作、使用者為中心的團隊協作合作平臺)。也因為要發展這5大轉型方向,台積除了繼續招募AI/ML人才之外,也開始大舉招募3類IT人才:雲端平臺架構師、基礎建設架構師與工程師和資安維運工程師。

台積數位轉型初步成果首度公開

iThome在2021年初,獨家揭露了台積2020年底的數位轉型成果。第一類成果是台積一路從大數據和多年AI化發展後的成果,在AI和ML有4大應用布局。製程研發面,用AI協助理解高複雜高維度的製程開發挑戰。在Fab量產面,用AI和ML分析感測資料和檢測影像,來進行品質檢驗、缺陷檢查,協助快速產生高品質的晶圓。另外在業務面,市場動態分析大量使用AI,也用來分析顧客行為模式。最後一項在IT維運上,利用AI協助IT內部複雜系統的維運,異常偵測等。另外,台積也揭露了下一代智慧工廠的發展策略,要結合行動應用、MR、IoT、大數據和AI來發展下一代AI工廠。

另外一類則是台積IT自身的轉型成果,包括了首度公開的TSMC內部雲端軟體開發平臺,整合了DevOps流程和工具,來支援上千名工程師的開發工作。台積多數應用程式已轉移到Kubernetes環境,也採用了微服務架構來設計軟體系統。

2020年底,台積IT基礎架構團隊的工作也聚焦三大重心,第一是運用各種基礎架構新技術(完整行動應用、導入協同合作和線上會議服務、雲端服務整合利用)協助企業數位轉型,其次則要將台積的資料中心,透過軟體定義(虛擬化、容器化、基礎架構程式化)轉型成真正的私有雲。最後一項是基礎架構持續創新,例如導入新世代5G、IoT製造、AIOps技術。

如何面對擴大全球製造的挑戰是未來目標

台積在2020年5月宣布的海外設廠計畫,更讓台積IT感受到未來要面對的新挑戰。Jenny Hu指出:「台積雖然有很好的IT基礎,但是還不夠,接下來要面對擴大全球製造的挑戰,如何善用現在的雲端技術,是接下來努力的方向。」

尤其,在台積少數廠內,仍有大型主機實體設備,目前台積資訊基礎架構最大宗是虛擬機器,Jenny Hu坦言,台積IT逐漸會遇到垂直擴充(Scale-up)的擴充瓶頸。所以,台積開始構建自己的K8s,計畫將台積所有服務都會陸續部署到K8s上,以利展開快速轉型。「台積要持續成長,未來管理的伺服器數量,可能是現在的5倍,10倍,甚至更多。」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Google推分散式雲端服務,延伸基礎設施至邊緣和企業資料中心

 轉貼: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7242

Google新推出的分散式雲端(Google Distributed Cloud)服務,建立在混合雲平臺Anthos之上,可將Google雲端基礎設施,擴展到網路邊緣和企業本地資料中心



Google在其Next 21大會上,發布了新服務Google分散式雲端(Google Distributed Cloud),這是一項由硬體以及軟體結合而成的解決方案,能夠將Google雲端的基礎設施,延伸到網路邊緣,以及企業的資料中心。

根據Google的說法,在許多位置都能夠執行Google Distributed Cloud,包括Google網路邊緣、網路營運商邊緣、用戶邊緣甚至是用戶資料中心。Google網路邊緣包括了全球140個Google網路邊緣位置,而網路營運商邊緣,能讓用戶能夠從5G/LTE通訊服務受益,網路營運商經最佳化支援低延遲使用案例,以支援有嚴格延遲和頻寬要求的邊緣網路應用程式。

客戶邊緣則是支援用戶擁有的邊緣和遠端位置,像是零售店、工廠車間或是分支機構,支援這些需要直接在邊緣位置進行本地化運算和處理的用例。Google Distributed Cloud也讓基礎設施能夠延伸到客戶資料中心,以滿足嚴格的資料安全和隱私要求,在符合法規的同時實現本地部署現代化。

Google Distributed Cloud建立在Anthos之上,而Anthos是一個混合雲平臺,可跨本地、邊緣和多個公有雲基礎設施,統一管理應用程式,以達到一致的大規模營運。而Google Distributed Cloud透過在用戶本地端,或是邊緣位置的Google託管硬體上執行Anthos,供用戶能夠安全地遠端執行應用程式。

Google Distributed Cloud的用戶可以使用Google雲端服務,包括資料庫、機器學習和容器管理等,在本地端更新應用程式或是處理資料。另外,用戶也可以在自己的專有環境中利用第三方服務,屆時服務正式推出,將會受包括Cisco、Dell、HPE和NetApp等廠商支援。

Google Distributed Cloud先發布適用邊緣以及企業資料中心兩個解決方案。適用於邊緣的Google Distributed Cloud Edge現在已經推出預覽版,是一款完全託管的產品,能夠讓Google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更加靠近資料生成和使用的位置,並且能夠在邊緣執行5G核心、無線電存取網路功能和企業應用程式,以支援像是電腦視覺或是AI邊緣推理的應用。

另一個適用於企業資料中心的Google Distributed Cloud Hosted,目的則是供用戶在本地執行敏感工作負載,針對擁有資料落地、安全和隱私要求的公部門或是企業用戶。Google Distributed Cloud Hosted不需連接到Google雲端,供用戶使用本地Anthos控制平面進行操作,管理基礎設施、服務、API和工具,預計會在2022上半年推出預覽版。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DeepMind程式設計AI AlphaCode具人類工程師中等水準

 轉貼自: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9181?fbclid=IwAR2EgFDNVifoPQEeQSNlqMJKHk8EDzJddQiAEMxHNEnrhDw8_1HDJqxyHGI

Alphabet旗下DeepMind宣布其打造的AlphaCode系統,透過實際參與Codeforces的評比,來證明該模型所產出的程式碼,具備中等程式設計師水準

Alphabet旗下AI公司DeepMind又有新進展了。DeepMind本周表示該公司設計的AlphaCode AI系統具備能撰寫程式的能力,且在程式競賽中證明已經具備人類中等程式設計師水準。

DeepMind發展的AlphaCode系統是機器學習系統,可學習解決問題能力。DeepMind利用過去程式碼及資料集訓練後,AlphaCode的變換器(transformer)語言模型產出極大規模的程式碼後,從中產出特定程式。透過程式競賽平臺Codeforces評比,AlphaCode 被認為具「中等參賽者」的水準,也是AI程式撰寫系統首次達到具競爭力的水準。

DeepMind指出,程式競賽本質上是程式設計師解決問題的過程。參賽者接到多個問題描述,並被要求在幾小時內撰寫程式解決問題。贏得程式競賽需要的問題解決能力超出現有AI系統能力,而這集結了分析思維、邏輯、演算法、程式撰寫及自然語言理解。為此,DeepMind結合了大規模變化器(transformer)模型大量程式取樣(sampling)及篩選(filtering)試圖開發出能解決未知問題的AI系統。

在作法上,DeepMind預先以GitHub上公開程式碼來預訓練模型,並以少量高品質的編程資料集來微調。在評估階段,他們為程式競爭主辦單位給定的問題各建立了該公司歷來最大量C++和Phyton程式,然後開始針對這些程式進行篩選、集合及重新排名,最後完成10支最有希望的程式,並且提交給主辦單位。DeepMind指出,這套自動化系統運作不同於一般競爭者使用的嘗試錯誤(trial and error)過程,即除錯、編譯、測試及提交。

圖片來源/DeepMind

最後,他們在主辦單位同意下,模擬參賽近年10次競賽,每一次AlphaCode都必須開發出新式解決方案。總結而言,AlphaCode能力在所有參賽者中,大約名列前54%的水準,居中等能力。雖然無法贏得大賽,但DeepMind認為AlphaCode已顯示深度學習模型解決分析思維任務的能力進展。

DeepMind相信這有助於推進問題解決型AI的研究。DeepMind也將AlphaCode使用的資料集公布在GitHub上,包括每一次測試的資料供外界使用。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