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產業瞭望-台灣IT產業能否創造下一個輝煌10年?

根據3月19日南韓三星經濟研究所(Samsung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台灣的IT產業在過去10年裡,表現明顯優於南韓廠商,在全球IT生產的力量及地位日益提升,文中建議南韓廠商宜提升其管理系統運作效率,並加強技術與產品創新,因為要在成本面與台灣廠商競爭,對南韓廠商而言難有收穫,該報告強調,南韓方面應持續注意並找出新的「成長引擎」項目,其對產業未來成長及競爭力極為重要。

此篇題目為「Taiwan’s Rise to a World Power in the Global IT Industry」的報告,係由三星經濟研究院從Standard & Poor’s的企業資料庫就1997~2006年全球3,351家IT廠商依國家/地區別進行經營成果分析,其選擇這10年為分析期間主因,一方面是這段期間包括IT市場的急速成長及泡沫破滅及再興起,較不易出現偏頗,且10年時間亦不至於過長。

台灣IT廠商營收及獲利成長率優於南韓

根據其研究內容,總計528家台灣廠商在2006年營業額2,919億美元,較1997年成長11.6倍,稅後淨利則成長4.5倍,相對比,全球IT廠商的營收僅成長1倍,稅後淨利則是增加1.7倍。

在這10年間,台灣IT廠商營收年平均成長率是32.5%,優於大陸廠商的31.5%及南韓廠商的22.5%。因此,在2006年台灣IT廠商營收佔全球比重達到10.5%,僅次於美國廠商的31.5%及日本廠商的30.0%,位居第3名,而全球100大IT廠商中。相比於1997年,以2006年時營收排名的全球前100大IT廠商中,台廠從2家(大同及神達)急增為13家(相較於南韓的5家),以稅後淨利排名的前100大IT廠商中,台廠則從1997年的10家增加至14家。

台灣IT廠商善於掌握大眾化量產時間點

由於在2007年台IT產業中的大型業者如鴻海、華碩、廣達、仁寶、宏碁及友達、奇美、光寶、緯創等在營收及獲利面仍維持高度成長,相較於南韓廠商集中在三星及LG電子台IT產業成長來源更為多元,雖2007年各地區統計尚未出爐,但台廠全球地位較2006年再向上提升,應是無庸置疑的事。

三星經濟研究所認為規模經濟(成本及價格競爭力)、快速反應(速度競爭力,如能夠快速開模、快速交貨等)以及抓住時機的技術競爭力,尤其當在某些產業的技術效能增加速度已變緩慢而穩定時,正是有備而來的台廠以大量生產、大幅降低價格的方式擴大市場的時點,此點是日、韓及歐、美廠商所無法企及的。

找出適合台灣的利基產品及發展模式

誠然,若上述報告引用數據計算無誤,以過去9~10年的時間範圍來說,台灣IT廠商整體表現優於大陸、南韓、日本及美國相關業者。不過,以電子時報長期所追蹤的台灣上市上櫃電子業營收表現來看,台廠近1、2年來各月營收年成長率,大約落在10~30%區間,平均約在20%上下,顯示台灣電子業儘管受全球電子產業景氣回溫,但趨於成熟化卻是不爭事實。

台灣IT業未來10年的成長機會何在?由於總體而言台廠的技術深度、技術廣度及內需市場、國際行銷力相對居於劣勢,因此對於未來哪些產業及哪些技術應該優先發展,相對日、韓廠商欠缺信心,在資源相對較少時,絕大多數台廠只好以國際大廠的低成本製造夥伴為自我定位,而台商與大陸人民語言、文字及文化相通,是相對日、韓廠商優勢所在。

在過去10年中,不少台灣IT廠商運用大陸作為是生產基地,確實達到低成本及高運籌效率的成果,南韓廠商在這方面算是處於挨打,但是隨著大陸人民幣升值、租稅優惠範圍縮小或取消、勞動合同法施行以及全面性的成本結構上揚,台廠過去擁有的成本優勢將會逐漸縮減,跳脫傳統製造、找尋新的成長利基,可能是台廠打開新天地的方向之一。

日韓兩國科技發展 願景大不相同

日本方面從1980年代就強調科技維新,以高科技創造附加價值,到了2005年以後,仍以強調科技興邦的路線,只是更為強調服務面,希望透過更為廣泛的科技應用,創造高附加價值服務業,與過去強調出口及產值成長的日本相比,未來的日本將更傾向於一個獨善其身的技術、應用大國。

南韓過去及目前擬定的2020 Vision、2030 Vision等中長期展望,是挑選符合未來全球趨勢、市場潛力及南韓競爭優勢領域的數10個成長領域,集中火力發展,南韓注重產值成長及產業帶動效應的價值觀與目前的台灣相同,但近期也有學者鼓勵南韓政府帶頭發展智慧型機器人、無人軍火工業、生物製藥等新產業。新總統意欲帶領南韓成為世界第7大經濟強國的願景,正讓南韓相關單位積極展開篩選以確立未來新成長動力(雖2006年南韓已提出Vision 2020及41項關鍵項目,但預料南韓新政府將有新的戰略構想)。

找出適合台灣的利基產業及發展模式

基於目前(甚至未來許多年)台灣科學及技術基礎仍落後歐、美及日、韓廠商,未來在發展目標廣度上不可能像日本或南韓般多樣,倒是因多數台灣廠商技術層次相對不高,在應用面及市場擴展面應能更放得開,以80、90年代當年台商開拓全球市場的精神,若能結合網路化及新科技應用向開發中國家發展,其實不見得沒有發展空間,重點是隨著產業的複雜度提高,過去少數廠商單打獨鬥的方式,可能要改為更集體的合作模式。找對模式又比找對產業重要,因為未來10年熱門產業各國及各大型企業都有預測,所見大略相同,若只是跟著大廠走,其成果亦將是有限。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