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2008總統大選產經政見攻防(3):主導兩岸經貿利益 台灣應有新戰略

如何定位大陸與台灣的經貿關係,是台灣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課題,兩位總統候選人,無論在宏觀的兩岸經貿政策,或是偏僅屬技術面環節的直航問題,都提出較現行政策更具彈性的做法,

按我國的憲法規定,副總統不具實權,除非總統不能視事,否則副總統只是備位元首。不過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明確指出,若他當選總統,他將讓蕭萬長副總統主導國家的財經政策。在蕭萬長提出的未來兩岸關係中,特別提及「共同市場」,結果卻讓謝長廷痛批這個政策將讓大陸求職者大量湧入台灣搶台灣人的飯碗。民進黨也視「一中市場」為國民黨馬、蕭此次選舉的罩門,更是他們「逆轉勝」的關鍵,因此發動文宣部隊,群起而攻之。
本文並非為特定陣營辯解,但事實上,蕭萬長提的是「兩岸共同市場」,並非如對手陣營所指那般單純,蕭萬長在回應時指出,他提的共同市場是台灣和大陸未來要努力的目標,現階段還不是發展共同市場的成熟時機。並強調國民黨執政絕不會開放大陸藍領勞工來台。

事實上,兩岸的經貿往來正常化之後,後續會有許多工作要做,而且不應有時間表,端看兩岸的經貿互動走到什麼程度而定。如果按蕭萬長提出的「兩岸共同市場」來分析,首先兩岸雙方應先打破關稅壁壘,兩岸商品可以自由流通之後,才能再進行「關稅同盟」的談判,使台灣和大陸對外的關稅一視同仁。

再下一個階段才開放生產要素如資金、技術、勞動力可在兩岸自由且平等往來流動。不過要達到這一點,兩岸需要使用共同的貨幣、共同的中央銀行、共同的貨幣政策。兩岸若邁向共同市場,將來按理應該要成立類似現在的歐洲中央銀行組織,負責共同市場內各國的金融及貨幣政策。

不過國內有學者指出,依據歐洲共同市場的經驗,歐洲在共同市場期間,共同市場成員國並沒有共同的中央銀行,再者即便是歐盟會員國,也可以選擇不加入歐元,不使用共同貨幣,例如英國仍用英鎊,不是歐元。

台灣有沒有條件和大陸推共同市場?
答案是或許有,但絕對不是現在。台灣和大陸要經濟合作,一定要兩方的利益極大化才有可能實現。例如歐盟組織成員國,在加入歐洲共同市場之前,許多國家是藉由公民投票來決定該國要不要加入歐洲共同市場。某些國家為了維持經濟自主性,並不急於加入歐洲共同市場。

根據蕭萬長的解釋,歐洲共同市場是國與國的關係,但他所提出的共同市場,則是強調「兩岸」的共同市場,目的就是要淡化,甚至解決台灣與大陸國與國的關係。此外,蕭萬長的兩岸共同市場雖是師法歐洲的經驗,但不全然相同,是一個修正版的「共同市場」,所以民進黨一直以歐洲作為比較基礎,確實是有待商議的。

當然不論我們要用國與國,或是所謂的兩岸,關鍵仍在於大陸願不願意!但這並非沒有前例可循,在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之前,兩岸的談判,為避免因為主權爭議,造成談判失敗,在最後的談判協議書上,並未寫明彼此的身分,而是由雙方帶回去各寫各的,其實過去金門談判作法就是如此,否則今天台灣從大陸引回罪犯,潛返偷渡客的依據是什麼?

什麼是「共同市場」?
大部分台灣人可能只想到,大陸貨可以賣來台灣。這個政策對於科技產業的影響是什麼?台灣科技產業是很國際化的產業,從研發、生產、接單、銷售一直都是如此,許多台灣中小型企業到大陸打市場的故事一點都不罕見,把大陸當成「Home Market」的想法,只是4、5年前許多台灣廠商在發展國際市場或是品牌業務時的起步思考邏輯。

要共同市場 也要全球化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共同市場的架構思維,是不是過於考慮到現階段已然在大陸投資的既有廠商的利益,而忽略了全球化、國際化市場布局的長期考慮。不過大陸經濟起飛後,引起全球的關注,台灣又與大陸最靠近,台灣不可能不在乎,更何況,台灣已對大陸投下鉅額資金,彼此的互動關係如此之深,如果沒有一套積極政策與作法,將給台灣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

「共同市場」(Economic Community)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在政治上的難度很高,也不是台灣一廂情願就可以做得到。尤其是在「共同市場」的經貿平等互惠架構下,兩岸商品、資金、勞動力都有自由流通的權利。

這個遠景是不錯,但台灣人均GDP水準與大陸差距過大,台灣居民對大陸商品、農產品都有疑懼,勞力輸入更可能造成台灣勞工競爭力的喪失。就像國貿局、農委會應該盡力保護本國的毛巾、稻米一樣,大陸過低的勞力價格所生產的商品若大量進口至台灣,會對台灣的相關產業鉅大衝擊,政府必須防堵,甚至課以反傾銷稅。

若是依照「共同市場」的經濟整合( Economic Integration ),台灣根據雙方簽訂的協議,不具備關稅保護台灣產業的權力,一切生產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皆可自由流通。這對台灣消費者來說,可以買到更便宜的產品,公共工程可大量使用大陸廉價勞工,但負面的衝擊也應提前因應。甚至先設想好配套措施,才適合提出。否則在選舉中貿然提「共同市場」將讓自己成為對手攻擊的箭靶。果不其然,謝長廷陣營重炮轟馬英九的「共同市場」主張,但是也讓謝陣營落個「只有批評、沒有建設」的經濟政策口號。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的兩岸政策,主要是他贊成除了民生、國防工業、台灣特有技術及農業科技外,包括證券等市場都可以開放陸資來台,大陸白領階級也可來台投資移民。至於企業赴大陸投資40%上限,只要是合併案或自有資金達一定比例者將可放寬。

謝長廷強調,他當選後的大陸政策會兼顧主體性與開放性,以擴大陸客來台觀光為例,他就贊成開放,但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開放,而是由1天1,000個名額再慢慢調整增加,包括大陸觀光客住的問題、跳機問題,政府都要有配套。

此外在謝長廷的政見中,他贊成開放引進大陸資本來台,陸資也可來台投資台股。謝長廷認為,兩岸均是WTO會員,如果兩岸能以WTO會員的立場坐下來談,對雙方都有好處。只是,在民進黨操作「一中市場」的熱鬧議題下,謝長廷的大陸政策並未引起廣泛的注意。
  
解決經貿困境仍需依賴政治協商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是馬英九提出的,在WTO架構下推動與各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全面經濟合作協定」(CECA);積極推動APEC架構下的「自由貿易協定」;積極參與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財經活動。
目前和台灣簽訂FTA僅少數友邦,而且貿易金額很低。以我國目前的貿易依存度而言,與美、日、大陸洽簽FTA,才最符合台灣的經貿需求。然而,看似簡單的自由貿易協定,有了中共扮演某些角色,加重了台灣與其它國家洽簽FTA的難度。

台灣和大陸都是WTO會員國,如果兩岸有經貿爭議,可依WTO爭端解決機制處理,不過大陸把兩岸經貿定義為1個國家內的特殊經貿關係,不等同於WTO會員間的一般經貿關係,這是台灣政府無法接受的安排。


以香港和澳門與北京簽訂的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為例,內容含蓋貨物免關稅、貿易投資便捷化等內容。問題是CEPA和其它FTA所不同的是,FTA的A是Agreement(協定);CEPA的A是Arrangement(安排)。台灣要和大陸經貿正常化,就要接受「安排」而非「協定」,這是「一國兩制」的大原則。不要說謝長廷當選不會簽,馬英九當總統也不可能讓步,如果台灣不加入CEPA,兩岸就不會有FTA的實質進展,兩岸共同市場在這種政治僵局下將是遙不可及的境界。未來即便兩岸談判順利,應該沒有人敢簽具有一國兩制的「CEPA」,或許會簽一個具有CEPA一樣效益,但意義不同的Agreement或Arrangement。
至於六大工商團體所提的台灣應加入「東協(東南亞國協)加三(中、日、韓)」架構,大陸已利用「大湄公河區域經濟合作」成功收攬緬、越、寮、泰、柬進行區域的經濟合作,並加速大陸西南部在鐵公路、電信、觀光、農產品的開發。但是台灣要加入東協,一定要大陸點頭。


雖然台灣加入大陸的經貿合作體系,可串連東北亞到東南亞,但中共以政治為最高利益的考慮下,可能不會把台灣帶給大陸的經濟利益與優勢納入考慮。例如台灣最強的產品開發、量產速度、運籌管理等能力,只要和國家的政治利益相比,對台灣有利的商業關係,並非中共在意的焦點。因此,不論馬英九提出的政見如何縝密,或者未來謝長廷如何尋求外交突破,少了對岸的尊重與化解敵意,台灣的經貿困境很難有所進展。如果台灣和中國官方在經貿合作上缺乏互信基礎,甚至連談判都有困難,台灣勢必需要再加強與其它國家展開經貿談判。

對台灣高科技業者而言,由於全球布局較早,再加上1996年WTO新加坡部長會議通過「關於資訊科技產品貿易之部長宣言」(Ministerial Declaration on Trad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ducts),昭示資訊科技產品的貿易對資訊工業以及世界貿易的重要性,希望達到世界資訊科技貿易之最大自由化,將資訊、通訊、半導體、電子零組件等電子產業(不含消費性電子產品)及半導體製程設備業的上下游產品,自1997年7月1日起以每年相同的降幅,平均分4階段在2000年將關稅降為零,因此台廠受到影響並不大。

兩岸直航是本次大選的最大共識

如果一切進展順利,2008可說是「大三通」與兩岸直航的實現年。這對在大陸設廠,需經常往返兩岸的電子業老闆和台籍幹部來說,可謂大幅減輕差旅的不便,並且有效避免在第三地如香港、澳門、濟州島等地轉機的時間、金錢與體力多重耗損。馬英九的政見提到他當選總統後,要立即與中共展開兩岸直航談判,以「兩岸航線」特有名詞取代造成兩岸僵局的「國內航線」、「國外航線」爭議,以實現兩岸直航。台灣方面第一波將開放桃園國際、台中清泉崗、台北松山、高雄小港、澎湖馬公、花蓮、台東一共七個機場可直飛中國各主要城市。馬英九強調,兩岸有航權,台灣飛機飛到北京可繼續往日本或歐美載客和載貨,若只有包機,飛機就算空機也要飛回台灣。兩岸如果只有包機而沒有「航權」,對航空業的經營,及乘客的權益並非好事。

謝長廷也認為直航應快速實現,只是作法上未必要和大陸談判「航權」,以展現民進黨對三通問題上「要裡子,勝於要面子」的彈性作法。謝長廷的政見是台灣不用對中共讓步說兩岸直航是不是屬於「國內航線」,台灣就以包機擴大方式達到直航。只要每天有包機可節省乘客的時間和航空公司的油料成本,台商和大陸觀光客並不在意兩岸到底是什麼航線。

就此看來,兩岸直航、三通可說指日可待,只是做法上,謝長廷和馬英九各有主張。不過,問題似乎不這麼單純。過去不論是國民黨執政或民進黨執政,兩岸在直航方面一直難有進展,除了早年的「三不政策」外,近年遇到的障礙主要是受到航權協商、航路規畫、機務查核、官方證照互相承認等問題都涉及台灣和大陸的主權。至於1996年台灣總統民選後的幾任總統都無法實現兩岸直航和三通,政府的考量點是中共對台仍有武力威脅,三通,尤其是直航對國家安全有嚴重影響,國防部對此一直有顧慮。因此在整體國家利益高於台商與個人利益的情況下,兩岸直航在台灣最高領導人的思維中一直行不通。就看2008年新總統能否讓直航的選舉政見真正兌現。


孔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台灣不是大國,但國家的財經、產業、兩岸、科技、外交等政策皆無大小國之分,都是一樣的複雜,需要極為細膩且圓融的處理,才能讓國家及人民獲得最大的利益。對台廠而言,總統候選人的政見是成為激勵人心的事實,或者只是1個說得到但做不到的競選口號,端看政府的執政思維如何變通,以及對岸政府的回應如何。




>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