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2008總統大選產經政見攻防(1):減碳是請鬼拿藥單?

2008總統大選進入最後1週。電子科技業界月前對兩黨總統候選人提出公開建言,希望以總統的高度,正視台灣的經濟與產業發展障礙,並且有效解決問題。由於總統所代表的執政團隊將是決定未來產業政策走向最高的權威,對台灣未來的科技產業發展亦有深遠影響,因此從兩黨總統候選人政見的觀察與比較,將可洞悉台灣電子產業在未來政策的主導下,該如何因應新局。本報將就3項與科技產業有密切關係的議題,能源與減碳、大陸經貿政策、研發經費的分配,比較兩黨總統候選人的看法。以下先討論能源與減碳部分,其餘明天起陸續刊出。

減碳與能源政策將面臨大考驗

台灣的半導體、面板產業規模合計接近新台幣3兆元,產能愈大,對電力的需求亦相對提高,以國內新12吋廠和8.5代面板廠設立前,積極向政府提出電力的供應承諾,電廠若無法擴大發電能量,將影響台灣的「兩兆」產業的持續成長。


不過,電力不可能無限制供應,尤其是會造成大量的溫室氣體的火力發電,更是台灣即將面臨的經濟發展難題。對產業面來說,在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相關產業,是1條必走的路,也能引發新一波投資與產業技術的提升。

謝長廷這次相關的政見,主張在2015年前將碳排放減至2005年水準、替代能源則提高至發電總裝置容量的20%。因此包括替代能源相關的生技、農業、節能車輛製造、材料、節能等關聯產業將是產業發展的另一主軸。謝長廷認為,這不僅有助環保,且節能產業更潛藏極大商機,有助台灣經濟與環境的共存與發展。

不過令人質疑的是:2015年前將碳排放減至2005年水準,這樣目標幾乎是全球最高的,我們做得到嗎?還是隨便喊喊!2008至2015短短8年不到時間,台灣如何做到替代能源提高至發電總裝置容量的20%?在上述相關連產業的見解中,謝長廷對生技、農業、材料與節能著墨不多,而特別重視的是發展節能車輛製造,依目前台灣汽車產業的實力,似乎扯太遠了。

馬英九則認為國家應訂定減碳目標,發展綠色產業,推動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至於減碳的目標,馬英九定出2016~2020年間回到2008年排放量,於2025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量,於2050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的50%,做為減量目標,並加速訂定「溫室氣體減量法」。此外,也將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如太陽光電、風力發電、造林植樹等生質能源、分散式整合供電)、節能產業(如LED照明、電源管理IC、油電混和車)及節能服務業(ESCO)的發展。馬英九在李遠哲支持核四廠後公開表示,核四不但要續建而且還要「速建」,儘早讓核四完工,才能提供跟二氧化碳沒有關係的能源。


馬英九認為,核四在2000年被當時的行政院長張俊雄停建,雖然在100多天後復建,但施工進度非常慢,現在都還不敢說何時可商業運轉。核電是全世界的趨勢,美國、日本、歐洲、大陸都在興建核電廠。馬英九強調他的主張並非要用核電廠取代其他能源,而是已經興建的,應儘早完工,不應拖在那裡。


台灣科技產業或未來產業政策規劃藍圖中所可能選擇的產業,對於電力與能源的仰賴需求度,實為兩位總統候選人應該延伸討論的主題,如此才能讓民眾更清楚了解站在產業的角度,需要討論的能源政策為何。例如除了兩兆產業以外,台灣其他製造業的能源需求,以及減碳排放的問題為何?除了消耗能源的兩兆產業外,台灣科技產業投入發展的新能源產業,是否有配套的想法與措施?兩位候選人若只談建不建核電廠,只是在解決眼前的問題,而不是長期性的策略性規劃。


節能兩陣營都有想法 但都沒有作法

看了馬、謝的「能源與減碳」政見就會發現,不僅他們很多東西避談,兩位候選人雖未言明未來是否繼續支持目前發展中對電力依賴極深的兩兆產業,但顯然政府不會輕易放棄。若是不放棄,則半導體和光電兩個產業繼續發展,政府又如何能解決前述的排碳與能源問題呢?平心而論,為了發展產業而不斷提高的發電負載,就目前的國際減碳趨勢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兩大陣營的智囊顯然沒有在如此重大的政策上做深度的分析,並且提供給兩位出來競選的總統候選人。

就裝置容量而言,台灣的火力發電佔了全部發電容量的67%,另就發電度數來比較,火力發電的提供度數也占了全台發電度數的 68%。可見如果要達成真正減碳的目標,又不能減少電力供應,台灣必須發展再生能源。

根據台電的估算,在2020年之前,台灣用電年成長率為4%,若電力禁止成長,目前台灣的產業結構將面臨極嚴峻的挑戰。如果成長的電力需求不依賴核能及火力發電,而只靠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問題是這兩種綠色能源受天候的影響甚大,無法做為基載使用。例如,台灣受季風影響,冬天風大,夏天則無風,偏偏夏天家家戶戶開冷氣,正是台灣用電的高峰,這時風力發電卻派不上用場。等到冬天電力過剩時,風力發電機卻不斷發電,多餘的再生電力都將流失浪費,無法留在夏天使用。太陽能和風力的限制,都有待日後的技術再作突破。

有關於風力發電,目前政府的目標是要在2010年設216萬瓩,大約要購買1,000座風力機,1座造價約1億元。若以每500公尺1部計算,西部海岸將一字排開全部都是風力發電機。但這麼密集的風力發電機,將讓政府支出超過1,000億元,然而發電能力只佔台灣電廠裝置容量的4.22%,而且到了夏季派不上什麼用場,使得往後每年台灣不斷成長的工業電力需求,仍需仰賴火力發電供給。

這時已有業界人士提出台灣應積極發展核能發電,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也說,台灣的「非核家園」理想應暫緩50年,支持興建核四以度過全球暖化危機,因為核能發電幾乎不會排放二氧化碳。不過,謝長廷在他的政見裡,已明白表示反對核電,但對於核四廠的續建則支持。馬英九支持核電,此外他也計劃在台灣大量造林,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謝長廷反對的理由有幾項,其一是核能運轉安全有疑慮,核廢料迄今仍無法妥善處理,近來傳出蘭嶼核廢料桶經年腐蝕已開膛破肚,尤令人擔憂;其次核能可能導致核武的擴散,使得核能仍被排除在京都議定書允許的彈性機制外;其三,台灣既定位為非核國家,就不應再以發展核電做為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一種選項。

因此,若謝長廷當選總統,他將從能源安全、環境保護及氣候變遷三方取得平衡,學習先進國家進行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減量。但這也是說的容易,要完全做到其實是非常難的理想。

推動節能產業?兩邊陣營都有想法,但都沒有作法,這究竟是不是1個可以施力的政策論點?
令人質疑的事:兩位候選人的想法與論述,好像都與現有產業政策背道,也未有對矛盾提出相對應的解決之道!

節能產業確實是未來極具潛力的行業,站在總統的高度,雖未必要有像工業局長般精通節能產業的各種作法,但最起碼總統所代表的執政團隊,應該要給產業1個方向,1個可具體實現的遠景。將來行政院乃至經濟部、國科會、工業局等機關,才能清楚知道政府高層要的是什麼?不要的是什麼?否則,新節能產業的發展可能面臨突如其來的政策大轉彎風險,阻礙產業的深耕與壯大。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