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機產業性質特殊,難以找到IT建置的成功案例與合作廠商,協鴻工業總經理室資訊管理組課長劉環嘉率領安打型的資訊團隊,從頭摸索,用獨有的模式自行打造協鴻的資訊系統 | |||||
CIO小檔案-劉環嘉 協鴻工業總經理室 資訊管理組課長
●學經歷: 南開工專電子工程科畢業,退伍後即北上就業,先後待過數家販售進銷存系統的資訊公司,協助買賣業、汽車業、證券業建置資訊系統。18年前來到協鴻工業,率領資訊團隊從頭摸索,逐步完善協鴻工業的資訊建置,可說是協鴻工業最重要的資訊化推手
工具機堪稱機械之母,但因為機械常與黑手畫上等號,即便工具機早已走向電腦化的電腦數值控制(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卻擺脫不了黑手產業的刻板印象。不過,拜賈伯斯之賜,近年來3C產品對金屬精密加工的需求大為提升,使得工具機戲劇性鹹魚翻身,成為暴紅的產業。 成立近50年,位於臺中市工業區的協鴻工業,就是臺灣工具機產業中極具代表性的企業,每年可以生產2,400臺動輒數百萬元的工具機,多數外銷國外,客戶遍及全球65個國家。 雖然工具機產業可說是臺灣揚名國際的產業之一,不過,協鴻工業總經理室資訊管理組課長劉環嘉表示,工具機產業有其特殊性,因購買企業的生產需求不同,而需要有不同的客製功能,因此採接單生產模式,每臺機器都是獨立的產品,而且要打造一臺工具機需要的零組件種類繁多又複雜,市面上多數的套裝資訊系統內建的作業流程,都不適用於工具機產業,無法承接這樣的運作模式,也難以找到可參考的成功的案例。 產業性質特殊,運作模式複雜,難以找到合作廠商 曾經待過資訊公司的劉環嘉更表示,除了購買套裝系統困難之外,也因為資訊公司以獲取利益作為首重目標,追求的是快速結案,接著才會講求服務。但是,一般企業都會希望能看到花錢的效益,希望能看到時程規畫、使用文件等細節,兩者目標背道而馳,工具機產業特性又和其他產業不同,要找到願意配合客製化的廠商,非常不容易。 因此,協鴻工業大多數的資訊系統都是靠著資訊部門慢慢摸索,自行開發建置而成的,或是由資訊部門撰寫核心程式碼,再委由廠商繼續擴充其餘功能,不過,過程通常是一波三折的。 像是協鴻工業目前使用的ERP系統,起初是由資訊部門在1997年時自行開發而成,經過一年的使用,資料量成長幅度超越預期,導致系統無法承載,只好外購ERP系統。 但是,外購的ERP系統才剛導入上線,就碰上廠商無法繼續服務的問題,所以,資訊部門又得接下責任,利用廠商留下來的程式碼,繼續開發出更適合使用者的應用功能。 為了能夠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劉環嘉會進入生產線學習,遇到不會的問題就向現場工作人員詢問,他表示,畢竟隔行如隔山,尤其資訊和機械都是非常專門的領域,就算從頭學起,也不可能百分百理解機械的專業,只能掌握關鍵知識,至今都仍在學習的階段。 雖然開發過程相當辛苦,不過能夠藉此提升資訊部門的技術實力,劉環嘉也從中摸索出一套專屬於資訊部門的工作模式。 透過需求分析表,和使用者反覆溝通找到最大效益 劉環嘉表示,以協鴻工業的規模來說,他認為資訊部門的人力並不算相當充足,為了服務龐大的使用者群,使用者若有開發系統的需求,必須先填寫制式的需求分析表。 資訊部門收到需求分析表時,會著手評估,並且和使用者們一起開會溝通,以技術角度提出使用者沒有想到的功能建議,使用者端則反饋作業流程,彼此提出不同的見解,讓系統功能更為全面。若是找不出對於協鴻有實質幫助的效益,資訊部門就不會著手開發。 劉環嘉表示,系統開發前期的評估階段會耗時較久,依據專案大小不同,平均3~6個月不等,評估完成之後,會進行實驗階段,在這個階段會依據需求開發出系統雛型,讓使用者試用,確保系統功能到位之後,才會繼續擴充功能,擴大應用範圍。 透過實驗階段的確保,劉環嘉表示,也可以提前中斷找不出效益的系統,讓執意要資訊部門開發的使用者知難而退,下次提出系統開發需求時,就會更為謹慎,使用者也會更清楚資訊部門的作業模式,雙方的默契也會更契合。 劉環嘉表示,雖然評估與實驗階段看似繁瑣,不過可以找出對於公司最有幫助的效益,也可以降低資訊人力浪費的機會,正式上線之後,資訊部門也會定期追蹤,透過量化的指標來評估系統是否發揮預期功效,像是電子表單簽核系統就是一例,以每年1萬份的使用量逐步成長。
|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協鴻分段開發供應鏈平臺,連續安打的IT建置才能助企業成長
文/張景皓 2013-10-07
分享至PLURK 噗浪
分享至FACEBOOK 臉書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